自从得知了朱厚照出兵交趾的消息,满朝文武就如鲠在喉,感觉不借此展示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都对不起自己的十年寒窗,打算给朱厚照施压,以免因为陛下的“一时糊涂”,堕了大明的国威,大明以强凌弱。其实他们最怕的还是以后史书上记载此事的时候,“朝臣皆为帝之走卒,不循祖制,不谏忠言,毫无古之大臣之风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出兵交趾并不符合他们士绅的阶级利益,毕竟就算将那交趾打下来了,又要花多少精力钱粮占领和控制呢?自己还能去那交趾购置土地不成?
好在有了“大明精工”这个纽带,朱厚照已经将这群世代与国同休的勋贵们牢牢的和自己绑在了一起,所以如今的朝堂可不是这些文臣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群勋贵可不怕后人会指责他们什么,更加清楚跟随陛下亲征,收复失地的军功是有多么宝贵,况且此次出征几乎是零风险的。看着唾手可得的功劳,可不能让这群只知道动嘴皮子的大臣给毁了。
“交趾本就是我大明之土,莫非收复失地也有错吗?”襄城伯李全礼首先发起了反驳,他可不怕这群大臣对自己打嘴炮,毕竟这么多年下来,被他们指责鼻子大骂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自己不也照样是自己的逍遥伯爷。
“襄城伯莫非是不把太祖放在眼里?太祖在位时曾下令将这交趾列为不征之国,襄城伯这样,将祖制放在哪里?”一个六品言官也开始为背后的靠山冲锋陷阵。
“成祖当年已将交趾列为我大明的一个布政司,簇本就为我大明之土,你又将成祖放在哪里?”看着一个的言官也敢如此质问自己,襄城伯也来了火气。
“那么敢问襄城伯,这太祖和成祖是何关系?我大明以孝治下,莫非襄城伯不认自己的父亲了吗?”看到这个大老粗上钩了,这么的言官开始出言讥讽。
“你!这……”襄城伯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大老粗,玩起文字游戏怎么可能是这群靠嘴吃饭的言官的对手呢?一时间哑口无言,又气的满脸通红。
看着两方人马开始了一番唇枪舌战,眼看勋贵阵营就要败下来,英国公张懋只好上前开口。
“这位大人的对,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亲赴交趾,劝陛下回京吧。”
看着英国公上前了,这名言官可没有怒怼国公的胆量,一时间也不敢言语,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靴子。
“不如诸位大人与我们一起,共赴交趾,迎回陛下!”英国公环视一圈,重重的开口道。
“英国公得有理,在这里动嘴皮子是没有用的,不如大伙儿一同去交趾,迎接陛下!”修武伯沈恩开口附和。
他们这群勋贵读书是不太行,但是论起身子骨和行军打仗骑马,是可以吊打这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臣的。虽然奔赴交趾会有些劳累,但一想到打下交趾的大功和这群文官的表情,大家都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一听要奔赴交趾,想到要去那不毛之地,诸位文化人顿时就想到了圣人高级的自己的“君子不立于危墙。”所以不能怪自己不忠不义,不敢去迎回陛下,自己可是听圣饶。这么一想,心里顿时就好受了不少。
刘健作为在场文臣的领头羊,看到没人敢反驳英国公的话,也不得不出面调解了。好在二人私交还算不错,所以言语之间自然不会针锋相对。
“英国公所言甚是,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陛下为了百姓亲征,将国家政事交由我等,我等又岂能擅离职守呢?”
听着刘健的话,这群文臣开始来了自信,有了反驳的灵感,是啊,我们要是去了交趾,谁来治理国家大事呢?
“依我看,不妨我们众人联名上书给陛下,请求陛下早日班师回朝。”
听着刘健的解决办法,双方人马都很满意。对于文臣来,不用亲自奔赴那穷苦之地,又能留下一个“进谏君王”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勋贵来讲,他们可是知道自家陛下的秉性的,若是这群大臣真去了陛下还可能会听,但如果只是写一封信去,陛下肯定看完就当废纸扔了。
于是,由刘健亲自持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好文章。大抵就是夸赞朱厚照的圣明,夸他解决了积弊已久的土司问题,夸他给了百姓一个好的生存环境等等。写完以后,先交给了张太后过目,并请张太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