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是工作餐,没有晚宴,可怎么说都比方便面强太多了。吃完饭后,大家在宾馆的小会议室中坐下,有些感慨,这么大单的生意,董事长也点头了,怎么也不请个客什么的,如在国内,县市长都过来作陪了。
“老黄,你是那老外叫什么来着,协议拟得怎么样了,给大伙们说一说?”
外国人的名字比较咬口,刘劲松记不清楚。
“叫克林威尔斯,谈好细节,翻译成中德两个版本,复核内容,正式签订,领事馆备案,怎么着都还需要三天吧,你们明天忙自个的,后天复核签约,不用管我。”黄永州汇报了一下基本情况。
客户非但提出要投资,并且看形势是看好中国的将来,还想尽可能地多投几条生产线,这是特别重要的情报。
刘团长计算着中德两国的时区差。到王副部长上班时间,该汇报这个喜讯了。
“我已经在省城边上给你们落实了一千亩地,建多少条生产线都足够,只要不违背中方控股的大原则,你们签下来有责任我担着。小刘啊,有一个事情特别重要,你必须设法搞清楚。”那头是王副部长的声音。
“请王副部长指示。”刘所长不自觉地把背挺了挺,好似对面汇报一般。对领导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多年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我们自个都不敢上这么大的规模,他们一下子就想投三条生产线,底气何来?不是财大气粗这么简单,而是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功课做得比我们更充分。一个政府作出的市场评估,不如一个外国公司,证明我们的市场调查工作存在着极重大的问题。”
这确实值得反思,可是很难说是谁的责任。成立了一个冰箱量化生产机构,下属各个小组分散各地,没有人统一指挥。也可以使得市场调你的数据是1979年的,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也没有进行过数据的更新,这次代表团就是冲着技术去的,全部成员都是技术干部,没有商业人员。
不是这一次没有,而是从来就没有商业人员,任务是由行政官员作、出数量目标交给人家实施的。
挂了电话,刘团长很有感触地对大家说道:“此次德国之行,收获良多。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是流水线生产,更是他们商业决策调研程序的科学化,回去后,我们得好好写一份报告,要求重新组合冰箱量化生产机构。”
这是刚打开国门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所经历的一次洗礼,官员脑袋一拍,任务就下去了,谁知这数据是怎么来的?
第二天,科尔公司安排的是由戈培尔先生作陪,参观他们的冰箱生产线。
一个大型的生产车间里,只有十几个操作人员,一堆钢板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机械臂把它抓了起来,侧板滚轧、侧板成型后通过链条传送带送到下一工序。
这一步,现行的国企会怎么做?两个工人一张张地送入机器,滚轧两人,侧板成型后运送两人,起码得六人,并且运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板材上出现油污与手印。没办法,设备保养离不开油,难免带入产品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