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咐下去,让丞相和几位副手、外加户部尚书、刑部右侍郎和镇远将军…入宫前来商讨此事。”
在这皇宫大内之中,也就安帝赵元拥有朝令夕改的权力。
哪怕刚刚下了早朝并不是很久,说不定那些朝廷大员他们还没有到家呢。可安帝的旨意便是天,谁敢违抗。
“老奴遵命。”
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定不能少那些国之重臣。
丞相和几位辅相肯定要参与的。
而一旦两国交战的话,势必要消耗大量的钱粮,作为掌管安国财政大权的户部尚书是必不能少的。镇远将军的话,则是军方代表。
至于刑部右侍郎便是安靖明面上的官职,正常情况下,他是没有资格入内的。可谁让他还有其他的身份,外加还是安帝的心腹呢?
就算是在刑部之中,哪怕是尚书也不敢对他使脸色的。
恐怕还得巴结。
就在那李义准备退下去安排此事之时,安帝又叫唤住了:“李义,当初朝会的时候,是谁向朕上奏燕国有大军集结之事来着?还说要增兵镇守边关对吧?”
李义立即停下来,对安帝说明了此事。
当初他并没有资格上朝伺候安帝,而是李弘跟着的。可作为大太监,他肯定要明白一些有关安国的重大事件,以及安帝的喜恶,防止自己踩雷了。
万一被安帝所恼,他的下场就难料了。
所以眼线比较多的他,也通过一些小太监们得知了当初在永安殿发生的事情。如果在以前他没有打探清楚,说不定这时候安帝问起来,就可能一问三不知了。
所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回陛下的话,当初是兵部郎中莫征莫大人上奏,边关定远军的探子察觉燕国有大批量的军队在集结,似乎意图南下入侵吾国。还说希望增兵五万镇守边关,以保平安。”
如果仅是这样的话,那么也算是回答完毕,无功无过了。
可问题是,李义深知安帝的记性并不差。安帝日理万机,必然有一些事情遗忘的。可要知晓一件事情,那个莫征为何这么久都没有升职?
还不是被安帝所不喜啊,也就证明他的名字和样貌,不太可能会被安帝所遗忘的。
至于原因的话?
首先是莫征的身份有点儿问题,是前任兵部尚书徐清门下。
但更多的是他的名字引起安帝的厌恶。
莫征莫征,这不是跟意图一统天下,自认为雄才大略的安帝唱反调吗?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安帝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他并没有重视,反而听起了其他官员上奏的太平调,所谓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果安帝真的愿意增兵五万的话,这一次燕国入侵有可能无功而返,更别提连破三城的胜绩了。那主导这一切的安帝,便是雄才大略,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般的正面人物。
可是他并没有应下来,内心之中并没有重视。以自我经验之谈和其他朝臣的言论,认定燕国在国境大旱内乱不止的情况下,是断然不敢南下入侵安国的。
可没想到真实应验了。
燕国真敢重兵入侵安国边关,在中秋佳节时发动进攻。
而安国边军哪怕有所准备,但肯定没有过多的重视。一旦增兵的话,那么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一次的败战,是极为致命的。千千吧77x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