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威胁来的好笑,姜琬蹙起眉:“我有什么好后悔的。” 绝交了正好。 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见他露出不屑的神情,秦真又要发作,但被他身边的小跟班拉住。 “算了算了,秦兄,这人被他老子爹打坏了脑子,过几天等他混不下去了,会来求你的。” “再来就晚了。”秦真哼道。 姜琬眯起俊眸,还未及回应,秦真身边的一个小跟班不知碎声说了什么,惹得秦真哈哈大笑,回头看着面前的矮人儿,笑谑道: “我猜也是。”说着,他竟仰头大笑,率着一群狐朋狗友猖狂而去。 “……无聊。”姜琬嘀咕一声。 不就是在说他挨了打,屁股开花,怕小倌儿路青荷见了嫌弃嘛。 切,他才没心思想那些龌龊事儿。 在原主的记忆里,秦真这人并不坏,只是于学业上不上道而已。 不管那些,可不能让夫子等久了,他急急就走。 被秦真拖住几分钟,待他赶到自己所在的班级时,宗东方已经端坐在教室之内。 他约有五十岁上下,头戴皂巾,身穿青布衣服,一把灰白的长髯,脸上尽是淡泊之气。 “姜琬。”宗夫子的声音十分温和,不带半点严苛,只有淡淡的失望。 姜琬慌忙作揖道歉:“学生来迟了,请夫子见谅。” 宗东方抚着髯须,眸中闪过一抹微愕:“坐下吧。” 这孩子,看起来和从前不大一样了,通身少了脂粉气,眉目显得疏朗有精神,似乎还有股超越年岁的老成之感。 虽然南朝的进士考试时制艺、诗赋各占一半,但到了殿试时,皇帝更喜诗赋出众的,即后世所说的以诗赋取士,所以太学的入门主课便是《诗经》,《诗经》学完了,再学《春秋》之类的其他四书五经。 姜琬第一日来这里上课,这个班级里刚教完《诗经》,宗东方命他们每人赋诗一首,交流交流看。 众生顿然摇头晃脑,激扬起文字来。 “白马非马马非白,马非白马是何马?白马是马马是白,马白既应是白马。”有人忽然高声交上自己的作业。 念罢,他双眉高扬,满脸自得。 “高作,高作,顾兄,你太有才了。”有同学拔高了声音赞道。 其他人纷纷附和。 姜琬在脑中默念一遍,没忍住笑了出来。 “嗟,你笑什么?”那位洋洋自得的顾天全瞥见他笑的嘲讽,跳出众人,指着姜琬的鼻尖质问。 他和姜琬不下上下的年岁,个头不高,微胖,天青色直裰,腰中悬着枚流纹玉佩,脚上的高靴用的都是金线溜边,打扮的倒是人模狗样儿。 这位仁兄家里颇有些背景,自打一进学堂就和姜琬不对付,这下见他嘲笑自己的“高作”,更是来气。 姜琬俊眉微挑:“顾兄你也进学几年了,怎好意思拿一首打油诗来糊弄人?” 连平仄用韵都紊乱不堪,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凭着原主的记忆,他回想起来了,这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功课不及格,因而被胡乱塞入一个班中,任由他们混日子的。 怪不得他们的水平这么次。 “韵字不明,音节拗口,文采粗俗,语义不通。”姜琬音声琅琅,就诗论诗说:“所谓诗作,词句应蕴含深意,不流于俗,或者通俗直白却趣味横生,而这首,通读下来却是不通,诸位同年竟然想也不想就对这种打油诗拍马赞赏,要是传出去教人听见了,岂不以为如今州学里尽是些不读书的世家子弟,任人贻笑?” 言毕,众人一时鸦雀无声。 姜琬觉得自己说的有点放飞,也太不懂谦虚了。 教台上,宗东方不动声色地盯着他,错愕之余,眸中露出一丝欣慰之色。 近来州学是一日不如一日了,能靠科举走上仕途的越来越少,究其原因,还不是被这些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给带坏了。 顾天全被他驳的一无是处,面皮涨成了猪肝色,撸起袖子来到姜琬面前:“你,你做不出诗来就眼红,你强词夺理,一派胡言……” 姜琬发现跟他说话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干脆不说话了,把头扭向一旁。 “顾天全。”宗东方一反常态地拿出戒尺在教台上敲了下:“回到座位上。” 顾天全双目瞪的如同牛眼:“夫子,他作不出诗句来还要嘲笑我,您老该罚他,该打他戒尺……” 宗东方抖了抖胡须,把戒尺拿在手上拍了两下,目光炯然:“姜琬,你来作一首,句中要带‘白马’二字。” 方才听到姜琬论诗,他着着实实地吃了一惊。 教书这么多年,见过浪子回头的,可回头回的这么猛的,他还是第一次遇见。 姜琬暗暗叫苦,他一个现代人,因为上一世背诵的多,论一论还行,真让他作诗,那就是赶鸭子上架了。 “夫子说的好,姜琬,来一首。”一众想要看笑话的同门开始喝起倒彩。 “白马紫玉鞍,连翩驰长安。功名志所求,不羡轻车官。”情急之下,他把几首唐诗杂糅了下,略讲究些韵律,诵了出来。 音落,宗东方脸上微不可见地显现出一抹喜色,而他的同窗,一个两个都怔住了,既没有嘲笑也没有喝彩之意,还处在十足的回味状态。 “尚可,韵脚整齐,只是字眼还欠火候。”宗东方敲了敲教鞭:“今日就课业就上到这里,散了回家去吧,姜琬,你留一下。” 等人都走了,宗东方抚着长髯,看着姜琬道:“你曾祖姜国公文名满天下,五岁能对御诗,十三岁即中了县试的头名,二十五岁一举中了状元,”他摇摇头,忽然语气急转直下:“到了你祖父、叔伯这两代……” 后面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原主的记忆告诉姜琬,这老人家还当过姜新、姜徵的老师,看来,对二人是相当的失望啊。 正想着怎么回,又听见老先生说:“如今你又在我门下受业,我见你聪明灵秀,应志在千里,承袭姜国公的衣钵啊。” “学生的确有意走仕途。”他坦承,占据这具身体时他已经衡量过了——除了通过科举晋身仕途,其他路,农工商,好像都不适合他。 种田? 他手无缚鸡之力。 经商? 头脑他是有的,只不过,在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就算你赚了大钱,还不是要拿出大头来去捐个挂名的小官。 那真是太不划算了。 想想还是算了,况且以姜家这种情况,恐怕宁可拿出全部家底给他捐个九品沾边的小官,也不肯放他去经商吧。 宗东方少见地笑了,他看着太学中年岁最轻的生员:“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很好,很好。” “能跟在先生身旁学习,学生十分欢喜,倘若将来有机会以科举的方式晋身朝廷,结交志同道合之友,辅佐圣明国君,使天下大治,那才是学生一心所愿。”姜琬说起自己的志向,不禁双眉飞扬起来,双目熠熠,有如振翅欲飞,直冲青云的大鹏。 宗先生脸上的表情依旧带着微笑,突然,他伸手摸了下姜琬的头顶,问: “姜琬,你才十二岁,想成为南朝最年少的状元郎吗?” 今年就是大比之年,如果他能过了县试,三年后府试中举,再三年会试拔得头筹,十八岁即可晋身翰林。 科考虽然没有订下最低年限,但南朝开国五十余年迄今,尚未出现二十岁以下的状元郎啊。 姜琬猛然被这样一问,不禁有些怔。 他摸着头顶,认真回答:“有机会的话,学生愿意一试。” 并非一定要成为最年少的状元郎,哪怕中了进士也好,只要能走上仕途正途,他不怕成不了后来居上者。 截至到清末,中国科举史上共出了504名状元,这些人可能当初风光一时,不过后来大都泯然众人矣。 说白了,科举就是块敲门砖,一旦拿到门票进了宦门,天高海阔,任凭你靠本事折腾。 姜琬不求第一,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赛道就好。 宗东方意味深长地道:“读书考试,身心清净是第一紧要的,若小小年纪便沉迷声色,纵有再高的天赋……” “学生知道。”姜琬知他指的是原主从前滥/交狐朋狗友的事儿,拱手作揖道:“学生日后再不和一些无谓的人来往了。” 好不容易重活一世,姜琬当然要活的扬眉吐气,他向来不习惯屈居人下。 宗东方满意地点点头:“今年是大比之年,再过几个月,就是县试了,县试考过去,中举之后一路上去,中进士,做到翰林,你的前程就不可估量了。” 一旦进入翰林,来日登阁拜相,就有望了。 宗东方对学生的期望可不是一般的高啊。 “学生一定尽力。” 姜琬辞了他出来,径直返回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