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章:虎蹲炮(1 / 2)再生于明初首页

刘家兄弟按照父亲的叮嘱开始筹备家族的避难所。元,至正20年2月中旬,刘家老二刘诚、老三刘诠和总管刘义启程去包家寨探查,为家族准备避难地。他们带上4名护院家丁和一名厨师,雇用了两艘中型船只。一艘船乘坐,另一艘船上装了粮食、食品、炉灶炊具、行李等杂物。

民以食为天,刘家这么一大家子人住进一个小山村,吃饭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此外,在乱世中最珍贵的就是粮食,形势严峻的时候,有银子也买不来粮食,所以他们就带来一船粮食,还带上厨师和全套的炊具,别的不说,首先要让全家人有饭吃。

此时是乱世,匪盗多如牛毛,他们人手少,为了安全带上一门炮,这是刘诠的主意。

今天刘诠是短打扮,没有穿长袍,还扎着腰带,一副武人的形象。他说:“水上遇到危险就是水匪,他们打仗最拿手的就是跳帮血拼,也就是船只靠近,跳过船帮登上我们的船。我们算上厨师只有8个人,人数太少了,万一遇上危险就难于应付。而火炮是水上作战的利器,一般的山贼水匪都不会有炮。不管炮打得准不准,大炮一响就能吓跑他们。”

大家手里都带有武器,有弓箭长矛也有大砍刀,还有盾牌,连刘诚的腰里也挂着一把剑。刘诚只是个书生,平时舞刀弄剑的也是练练身体,花架子把式而已。

既然带着火炮就要选用比较大的船只,他们雇佣的船不算太大,可也是小河里最大的船了。刘家所在的青田县并没有大江大河,都是小溪小河流,可是由于江浙一带多雨水,纵然是小的河流水量依然充沛,如果是北方的小河就只能通行小舢板了。

这种船可以装货也可以载客,船上有客舱,吃饭休息都没问题。客舱的后面船尾部有个驾驶舱,高高的,其高度远高于前部,这是行船的技术需要。道理很简单,船只的驾驶员需要视野开阔,以避免触礁搁浅等事故。驾驶舱必须在船尾,因为船舵在那里,为了操舵机构简单可靠,操舵的位置就在船尾,这是船尾舱室建筑最高的原因。这两艘船都是同样的规制。他们带来的虎蹲炮体型小,重量轻,可以安装于船的前部或中部。

每条船上都有一个船老大和两名船工,这是江河行船的需要。小河道狭窄,不能使用风帆,动力靠水流和撑篙,逆水时靠拉纤。船上的两个船工就是撑篙的,在船的两侧都有一尺宽的通道就是船工撑篙行走的。在江河需要拉纤的路段,都有专门的纤夫可以雇用。

他们选择稍大一些船只也有考察水路的意思,因为到搬家的时候,家眷和生活物资很多,需要载货量大的船。当然也是为了使用火炮,太小的船是不敢架设火炮的。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这个年代有火炮吗?答案是有,并且用于作战的火器在宋代就有了,不同年代的炮也只是性能的好坏而已。

事实上明代是火器获得较大发展的时代,比如此时朱元璋拉起来的队伍就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在此后扫平群雄夺天下和后来的北伐扫除元朝残余势力的战争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明初的军队编制里,一个百户就有铳手十名,占了百分之十。到了明成祖年代就有了神机营,它是专业的火器部队,比欧洲军队使用火器还要早。比如明代的名将戚继光的部队里,使用火器的士兵竟然有一半。

明代的火器有从西方进口的也有自己制造的,说明此时的东西方技术、贸易交流还是很发达的。其中,佛朗机火炮是进口武器中的代表。而虎蹲炮则是国产武器中的佼佼者。

这时候欧洲人还没有来到东方殖民,东西方的贸易主要是经过阿拉伯人之手,这其中就有火器的交流,东西方的造船技术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有交流。此时的泉州就有不少阿拉伯人定居。

。。。。。。

刘家现在有三门炮,是一种很小的火炮,它有个名字,就是上面说的“虎蹲炮”,这名字是形容炮的外形像一只老虎蹲在那里。

这种炮多是青铜铸造的,因为铸铜比铸铁更容易达到尺寸精度,同时青铜的韧性强度比铸铁好,这是受炼钢技术低的限制,如果有好的冶炼技术,使用铸钢可以降低成本,并且性能更好。从中国制造火炮的历史看,到了明代末年钢铁冶炼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能铸造出性能更好的火炮,比如著名的红衣大炮,也有叫红夷大炮的。

虎蹲炮的口径多在两寸上下66毫米,刘家的炮口径小,只有一寸半50毫米,是最小的炮。炮筒长度两尺多不足一米。为增加强度,炮筒子外面加了几道箍5、6、7道箍。炮架是一个带两只虎爪的支架,用铁箍套在炮筒子的前端支撑起来获得基本仰角。这种简易炮架使得调整发射角度笨拙,也不能太精确。它的整体外形就更像是老虎蹲在那里,所以叫做虎蹲炮。

炮弹可以是铁球或石头杂物等均可,使用黑火药,火绳点火发射。有效杀伤射程100到150米,古代衡量射程的长度单位是“步”,100米约折算为77步。性能很好的虎蹲炮的射程可以达到450步合六百多米。

古代的“步”是迈出两足才算一步,合1。3米,迈出一足叫“跬”读音亏。

虎蹲炮的优点是比佛郎机炮轻便,比火铳威力大。它全炮重量一般都在50斤25公斤以下,马驮人扛都可以。发射威力不如佛郎机炮,但是强于火铳几十倍。发射时可以直射,也可以大仰角抛射,抛射的性能就类似于迫击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