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沙王为佛修建了竹园精舍,这里土地平正,楼观浴池错落有致,有河有水有清泉,河流两岸华树繁茂,白天不喧闹,夜里很寂静,无有蚊虻蝇蚤,不寒不热,环境宜人,是佛所称赞的好道场。
为使百姓与佛结缘修得福报,他在请佛吃饭时,往往令大臣带头供养圣众,一度出现过满城斋僧的盛况。佛说:“我弟子中第一喜欢惠施的优婆塞是毗沙王”。
一日清早,瓶沙王乘象舆出城去迦兰陀竹园见佛,远远看见有人走来,误以为是沙门,便命令御者停车。大臣问:“大王想作什么?”瓶沙王说:“前面来了比丘,我要下象礼拜!”大臣说:“这不是佛弟子,是外道梵志!”
瓶沙王见佛礼足后坐在一面,说:“世尊,我有个愿望,能不能让僧衣与外道有所区分呢?”佛问为什么?瓶沙王便将错认外道沙门为佛教比丘之事说了。等他离去以后,佛回头对站在身后执扇扇风的阿难说:“阿难,我要去南山国土走一走!”
王舍城是山绕城,南山之外有成片的方块水田。来到山南,佛在树下铺好坐垫结跏趺坐,问阿难:“看到这片水田了吗,你能仿照这个样式缝制僧衣吗?”阿难说能。佛就将身上穿的细布衣交给阿难。
回到王舍城后,阿难如法割截,作成福田衣。佛很满意,告诸比丘:“阿难有大智慧,我只说了大概,他就把衣服作好了,很如法,这个就叫割截衣,与外道不一样,冤家盗贼都不要。从今天起,允许比丘们用割截的办法制作三衣,穿破了就补一补!”
当时,比丘们在人间游化,被强盗剥去衣服的事时有发生。换装割截衣以后,衣料都用圣刀分割成碎片,再缝合成三衣,坏人就不再惦记了。如律典称:“此名为割截不共之衣,与外道别异,怨家盗贼所不复取。从今听诸比丘割截作三衣,若破应补。”所谓圣刀也叫月头刀子,是佛规定的制作僧衣的专用工具。
佛说有三种刀子,大号长六指,中号长五指,小号长四指。比丘用一至四寸的单刃刀子,不用长刀。刀子的造形有两种,一种像乌鸦羽毛,一种像鸡尾翎,刀头如弯月,不应尖直。针有两种,铜针铁针,用于缝纫。
佛教比丘执持三衣,因为比丘衣服多了妨碍修行,所以佛说“从今听三衣,不应少不应多。”又因比丘喜陀将僧伽梨留在林中,只穿上衣内衣入舍卫城乞食,丢失了僧伽梨。佛说:“比丘所行处共衣钵俱无所顾恋”,要求三衣随身,就像飞鸟的双翅不能离身一样,这样可以免除后顾之忧。所以除了住处有比丘等开缘外,衣钵离身就可能犯戒。
持三衣本是沙门旧法,并非佛教特色。如菩萨在道树下降魔时,便是“秃头露形着此三衣”,那时还没有佛教。
律典也说“世尊教诸比丘唯蓄三衣,三衣之外皆名长”。身无长物说的也是只有三衣,没有多余的衣物。三衣知足便是有德。
三衣包括外衣、上衣和内衣。外衣梵语叫僧伽梨,是礼服,入村进城公开场合穿着,休息时卷起来当枕头,也叫大衣、入聚落衣、厚重衣、寒时衣。经中常说“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说的就是穿着僧伽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