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说到燕军猛攻大名府城,刘锜军死伤惨重。
话说燕军的红衣大炮日夜不停的猛攻大名府城,虽然、燕军排开重炮猛烈轰击,使大名府城楼“城堞尽毁,只余城垣”,然后命令五军营攻城,“从颓处树梯登进”。却遭到大名府守军顽强抵抗,始终未能攻入。燕军火炮昼夜攻城,甚至同时使用了“穴地攻城”的老办法,依旧不能破城。
仅仅两日大名府城中拾得打进“铁炮子上千余个,俱重千斤以上”,无奈之下浩成还是采取长时间围城的战术。这时,浩成心里才明白,传统的华夏旧式城墙,尤其是在宋代这种军事重镇,是很难被红衣大炮这种火器摧毁,红衣大炮的作用也仅仅是摧毁城垣工事,面对着坚固的城墙就显得无可奈何。
尤其是在宋代,朝廷尤为重视城池防御的建设,靖康年间的京城保卫战,要不是徽钦二帝指挥失误及文官的瞎指挥,凭汴京的城墙,是完全可以坚守到各路援军到来。之后,宋高宗,孝宗,代宗均重视城池的防御。一则是宋朝本身就有强大的财力,可以支持城池建设。二则是周边严峻的军事形势压迫。三则是宋朝的军科有先进的科技经验。以上三点使得宋朝的筑城技术登峰造极。
古代的城池往往依山傍水修建,城池周围有水环绕,称为“护城河”,即使无山也可就地人造“护城河”。宋朝城池的护城河与前朝相比,挖得更宽,县城的护城河即宽13丈,州府级的就有310丈来宽。10丈以上的大型护城河,基本都是宋朝中央政府修建的。人工开凿的护城河最深的有2丈,为保证护城河水体稳定,沿河还有水闸等水利设施。
过了护城河,即是羊马墙。羊马墙是一堵5尺左右的矮墙,离城墙大约十步。其用途按照宋人陈规守城机要中间所说:在羊马墙内布置伏兵,运转长枪攻击渡过护城河的敌兵。如果敌军攻破羊马墙,只是打开一个小缺口,则我方可以利用羊马墙和城墙对从狭小的缺口拥挤而入的敌人进行邀击,使其”一面攻城,三面受敌“。敌方攻破羊马墙后,由于羊马墙和城墙之间空间很小,部队也无法全面展开。
羊马墙后就是主城墙。宋朝的城墙的修筑可以概括为四点:石基、木骨、土心、砖包。先用大条石包城脚三层,然后用大的木料搭建结构,再用碎石,芦苇,沙土构成的混凝土层层夯筑。最后再在外层铺城砖。而且中国古代的城墙,大多用夯土修筑。在少数地区,则有用石头修筑的城墙。石头城墙的修筑成本较高,而且合适的石材并不是到处都有。夯土城墙的主要原料就是土,便于就地取材。
夯土城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一体筑造成型。筑城用的土,是经过处理的泥土。古代的筑城工匠们,往往用羊血、鸡蛋等材料加入泥土当中搅拌,以增加泥土的粘性。
修筑城墙的时候,每铺上一层土,就要夯实、压牢,然后再铺第二层。这样一层一层累加起来,就形成了高达十几米的城墙。很多夯土城墙外面还包上了砖,成为包砖城墙。这样就比单纯的夯土城墙更为坚固。夯土包砖城墙保留至今的代表作,就是南京城墙。
根据现在科学家分析,宋朝城墙抗剪力极强,结构也十分稳固。单层墙体已经十分牢靠,但是宋人还在城墙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加厚,每隔一段,就有一块外凸,这就是所谓的“马面墙”,“上狭下阔,高与城等,与城相连”。
马面墙不仅有加厚城墙的作用,而且当敌军到达两堵马面之间时,宋军可以对敌进行三面围攻。单单城墙坚固还远远不够,宋人在城墙上还部署了各种防御工事,供守城士兵藏身,射击之用。
最基础的工事就是女儿墙。女儿墙又称为墙垛,是一段突起的矮墙,在城墙上排列整齐,每6尺就有一个。当敌人用弓弩攻击时,守城士兵,以此为掩体。战时,在墙垛上还插上“狗脚木”,狗脚木上悬挂皮条或者篱笆,用来防御箭石。
因城墙顶部是平坦的,供士兵站在上面守城。士兵可以躲在后面发射箭矢。城墙往往高达十几米,攻城的士兵如果在城墙脚下进行破坏作业,城头上的士兵就难以击中他们。为了消除这种射击死角,人们在筑城时就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突出城墙的墩台,称为“马面”或者“敌台”。马面与主城墙配合,就能有效消除射击死角。
城池需要有对外通道,所以就在四面开设城门。城门是城墙防御的薄弱处,在攻城战中是敌方的重点进攻目标,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城门的防御。城门的正上方设有望楼,供主将在上面指挥守城。在主要的城门处设置有吊桥,平时放下,战时拉起,保护城门。城门后面还设置悬门,以便在城门被攻破之后作为备用城门。
城墙上的建筑还有敌楼和团楼。敌楼为木结构建筑,供瞭望和射击用。城角的敌楼叫作团楼,宋朝时火器已经广泛使用,城墙直角处容易被炮弹损毁。故而宋朝将城角修成弧形。城角的敌楼就被称为“团楼”,城门是城墙上最为薄弱的部分,需要对城门进行特别的防护。于是瓮城就应运而生了。有了“瓮城”这种设计,就是在城门处额外修筑一圈城墙。敌人如果攻破城门,还会有瓮城的阻挡,甚至被瓮城上埋伏的守城士兵打得措手不及。
瓮城就是在城门外再修一圈城墙,将城门包围起来。一则可以防止敌方直攻城门,二则敌人若攻入瓮城,便被我军包围,成瓮中之鳖。城墙上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防御设施,如听筒,在城墙每隔一段设有大瓮,上蒙牛皮,以侦听敌方是否挖地道。如暗门,城上开的隐蔽小门,用来奇袭敌军后方。还有藏兵洞,躲在洞内,突袭爬上城的敌兵。
夯土城墙、女墙、望楼、敌台、吊桥、瓮城,再加上环绕城墙的护城河,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城池防御体系。有了这样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古代的城池就成为了一个个易守难攻的堡垒。保存至今的北京宛平城墙,在“七七”事变中遭到了日军野战火炮的轰击,但依然屹立不倒,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墙上的弹坑。
怪不得某后事军事学专家也曾经考究说过,即便到了近代这些高大的城墙依旧有很大的作用。在大革命时期,北伐军对惠州的攻击中,面对着惠州城高大的城墙虽然有苏联援助的野战火炮,但也仅仅只是摧毁了北门一带城垛与侧防阵地,高大的城墙巍然不动。由此可见现代许多人将红衣大炮无限夸大是不符合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