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说到浩成创立图书馆,恢复军训制度。
这几日,浩成忙着与内阁众大臣商议内政方面的政策。浩成还命梁山好汉“圣手书生”萧让之女萧妙香,令其在军魂阁内描绘了大明开国功臣的图像,皆按照真人大小,由陆游、李清照题字,配上个人事迹、功劳等,供浩成时常前往怀旧。之前第一百四十章也说过,如日后有大功者皆可放置军魂阁。
这萧妙香继承了其父萧让的本领,不但能写诸家字体,又善写苏、黄、米、蔡四种字体,还会使枪弄棒,舞剑抡刀。
大明在浩成的治国下,蒸蒸日上。基本上浩成当年在燕地实行的政策均推广了全国,尤其是老百姓的尚武之风渐渐恢复,农民又不用交税,商人都开启了海上贸易。
一眨眼马上再过几个月,就要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浩成与安娘、银瓶、呼延玉英、吴瑜、萧塔不烟打算乔装打扮,出宫体验一下元宵节,顺便可以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与民同乐。
毕竟浩成老是在紫禁城里办公,都快憋出病了,而银瓶与玉英也是闲不住的人。大家准备了一下,浩成又挑选数十名锦衣卫,还有右军师郭文,首辅范直清,身穿便服随众人一起出宫。
上元节元宵节到了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不过浩成将灯节正式改名为“元宵节”,且节日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只见北京城内的女子,无论是生在富贵之家,衣丰食足的,还是穷苦一般百姓家的皆身穿明朝规定“袒露装”。
而北京城大街灯火,笙歌盈耳,也有跳鬼判的,也有踏高竿的,也有舞翠盘的,也有闹龙灯的,也有骑马灯的,铮铮镗镗,跳跳叫叫,挨挨挤挤,来来往往,若老若幼,若贵若贱,若僧若道,若村若俊,多少人游玩凭你极老成的,极安静的妇女,不由她心神荡漾,一双脚只管向外生了。遇一班好事亲邻,彼此相邀,有衣服首饰的,打扮了出来卖俏没有的,东借西借,要出来走桥步月。
北京的樊楼更是热闹,原来汴京樊楼的主人乃是李师师,经过浩成的资助,李师师又在北京开了樊楼分店,并且将樊楼总部设在了北京。
而且浩成还建议李师师开“全国连锁”店,逐步将樊楼开遍全国,使樊楼称为现在的酒店兼宾馆以及酒吧,三位一体的服务客栈。
话说浩成一行人,到处玩耍,享受美食。而柴米油盐酱醋茶。直到宋朝,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酱油。白糖也已经普及,用来做蜜饯。
宋朝时五味只缺一种,辣。辣椒是在历史上的明朝才引进的。所以目前“浩成统治下”的大明国,暂时还没有。
虽然说一日三餐从唐宋年间起,才渐渐扩大。但是也只是仅仅局限于中产阶级以上,很多农民依然是一日两餐,甚至是一日一餐,有时甚至是一日一餐也无法满足。
幸而浩成治理下的大明国,百姓富足,农业水平提高。小麦水稻推广南北,多处施行水利工程,翻车水车等农具大量推广,基本上做到了一日三餐。
宋朝的夜生活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娱乐活动,光是坊间小吃就够我们大快朵颐了。浩成等人出了紫禁城,当街就有卖水果的、卖果干的,卖肉脯的,形形色色。
至于汤圆起源也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而元宵节正值正月十五,天气寒冷,老百姓普遍吃起了火锅。
而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但当时并不流行,后来随着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寿喜烧”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
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本来唐宋时,火锅只在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中盛行,官府和名流家多备火锅。如今在浩成的倡导下,火锅不但普及到寻常百姓甚至是农民家中,而且还有人开起了火锅店,尤其是北方地区寒冷干燥的天气让火锅市场潜力很大。
浩成等众人来樊楼,看到樊楼内人山人海,生意火爆。浩成等人想订个雅间都没地方,忽然浩成看见有一个熟悉背影,仔细一看,原来是义子沐闯。
说起沐闯,他本是出生在汴京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而后沐闯跟随母亲迁往北京,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路上。
而后十四岁的沐闯流浪到北京城,被当时的燕王袁浩成与安娘领发现并收留,而当时浩成与安娘、银瓶膝下无子,就认沐闯为义子。
而沐闯本来也不姓沐,姓方。跟了浩成做义子后改姓袁,有一次浩成问袁英当时沐闯跟浩成姓说:“袁英呀袁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袁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燕王的孩子,深沐燕王和燕王妃的养育之恩。”
浩成似乎不肯罢休,还是一个劲地问袁英,袁英却始终磕着头对浩成重复刚刚说过的话。就这样来去了几个回合之后,浩成一下子笑出了声来。
最后,浩成对袁英说:“你是本王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袁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王恩。”
随后沐闯就在浩成夫妇身边生活。浩成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靖难之役时,沐闯就在三千营中效力,不但骑术过人,而且枪法也使得犀利,当初浩成就把岳飞托关铃送给浩成的生日礼物亮银八宝子毋鸳鸯五分枪、送给了沐闯,可见浩成对沐闯的喜爱。
浩成叫住沐闯,沐闯回头一看,是义父义母,便过来一一打个招呼。浩成说道:“我说沐闯,那个你小子不在军营训练,怎么也偷溜出来了?。”
沐闯笑嘻嘻地说:“启禀父皇、母后,您不是规定元宵节放假十日嘛,三千营的将士轮流休息,今天正好孩儿休息,所以就在樊楼提前订了雅间,欣赏灯节!。”
浩成心想,嘿,这小娃娃倒是阔绰,一个人包一间,真不愧是我的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