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回家
追究起来,葛蘅出生于大姚国建国三百七十六年或三百七十七年,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日子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所以葛蘅也记不起自己究竟是哪一年出生的了。
他不是玉城人氏,大姚三百八十三年,他的父母在老家那场大饥荒中不知了去向,很多人在饥荒中不见了。至于这些人可能去了哪儿,无非是死了,逃了,难民的归宿大概也就不过如此。
同年的秋天,他在家乡遇到一个小姑娘,那个时候他饿着肚子,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小女孩儿看他饿的难看,给了他半张烙饼。
他狼吞虎咽地吃了那小半张烙饼,浑身上下又重新有了力气,他那幼小的生命又重新鲜活了起来。
他仔细看了看那个小女孩儿,看她长得也算清秀可爱,只不过浑身上下和自己一样破破烂烂的,觉得他们同病相怜,他不由自主觉自己和这个小女孩儿有着某种莫名的情谊。
“你爹娘呢?”小葛蘅问。
“死了。”女孩儿难过起来,眼珠子里薄薄的含着一层眼泪。
葛蘅内疚了起来,他说:“我爹娘也没了,我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可能是知道自己要死了,不想让我看见,就跑到我找不到的地方了。”
小女孩儿拉起了小葛蘅的手,红红的眼圈望着他说:“那你和我一起走吧,要不然你会饿死的。”
葛蘅想了想,反正自己一个人也是没饭吃没地儿睡,天地那么大,所到之处除了饥寒交迫就是满地的荒凉。但他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也没了爹娘却有饭吃,他便问说:“你的爹娘也死了,那你的饼是哪来的?”
小女孩儿忽闪着圆圆的、亮晶晶的眼珠,说:“城北有个叔叔,他收养了很多小孩儿,没有爹娘的小孩儿都可以去他那里,他都会给我们饭吃。”
葛蘅起初是不相信的,他知道当时那个世道,粮食是最最宝贵的东西,活下来都是昂贵的,怎么可能会有人拿得出这么多的粮食,还不要钱拿给别人?
可是他当时就是这么愿意相信这个小女孩,可能因为她把自己仅剩的半张饼给了他,也可能因为她看起来和他一样无依无靠,还因为她有一双亮晶晶的、干干净净的眼睛,但想来想去,说到底还是因为那时候的他,有相信别人的勇气。
在他之后的二十年人生中,他仍然会时常想起那个小女孩,她永远存在在那个荒芜的大饥荒的记忆里。他不否认这个女孩子救了他,他心里感激,但同时在生命中第一次明白:人活在世上,首先是为了自己,其次才有心思想到别人。
“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儿问。
“我叫葛蘅。”他说。
“我叫玉滢楹。”女孩告诉他。
葛蘅不知道这三个字怎么写,可他觉得这几个字从她嘴巴里说出来带着轻飘飘的感觉,只有长得像一块儿璞玉一样漂亮的小姑娘才能说出那种轻飘飘的感觉
“玉、滢、楹……”他小声地重复着这三个字,“滢、楹……”
玉滢楹抿着嘴笑,她又软又小的手拉着他的手,要带他去城北的家。
许多年过后,葛蘅才知道,玉滢楹所说的“叔叔”实际上根本不像他说的那样是个广施恩惠的善人,那个男人实际上是个人牙子,叫玉五三。那些年靠着拐卖妇女孩子赚了不少家当,在当地甚至小有名气。只不过此人黑白通吃,明面上是个正经做生意的商人,实际上杀人越货的事儿没少干。至于说这小丫头玉滢楹,实际上也不是他捡来的孩子,而是他的亲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