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九章 前面有个石门(1 / 2)回到八十年代做土地首页

之所以会做这种安排,一来是人数少,便于管理。二来也是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疏散,速度能够更加迅速。

其中,除了领队以外,还要配有一个医护人员,以防有人意外受伤。

所以说,能够真正进入古墓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精之又精。

作为此次任务的领队,冯毅权衡许久,最终定下了进入古墓的人员,一共为八人。

除了他自己和随队医生张保仁以外,一个是他的得意门生,省大历史系的学生刘佳裕。一个是省文献馆的副馆长,精通满文的宋海安。剩下四位,则是驻省某部队的特种兵。分别是,蔡仰、金一山、郝明和崔晓东。

经过一天的勘察,冯毅决定隔日一早下墓。为了养足精神,进行第二天的行动,小分队的人员早早的就睡下了。

只是深秋时节,山上的温度很低,实在不适合人类居住,考古队的所有成员还是暂居在小王村里面。

反正这里民风淳朴,完全不必担心会有人去山上,把他们留在山上的一些东西和装备偷走。

第二天一早,冯毅带着小分队的七名人员,沿着洞口下到了墓道里面。

当然,为了安全考虑,冯毅这回带足了装备,就连借助用的绳子,都有小儿胳膊粗细,是混合了特殊材料编织而成的,完全可以撑得住四五百斤的重量。

几人到了洞口之后,按照事先说好的,蔡仰和郝明在前,冯毅、张保仁、刘佳裕和宋海安在中间,最后由金一山和崔晓东断后。

为了能够及时对小分队做出援助,下墓之后,会安排几个留守人员,二十四小时在洞口附近建立的营地里待命,以防特殊情况的发生。

好在为了预防山中低温,考古队这回带了不少的睡袋过来,暂时解决了留守人员的住宿问题。

只是山中简陋,吃饭问题还是要由山下做好后给送上来。

不过临出发前,考古队带了不少的罐头食品。除了大部分作为口粮给小分队带走以外,其余的都留在了营地里,可以让留守人员在饥饿之际填填肚子。

顺利抵达墓道后,冯毅借着探头灯的光亮,看到了小于所说的刻有满文的墙壁。

对于这种语言,冯毅还真是不通一点,好在事先请了宋海安来,不然还真是抓瞎了。

宋海安今年五十出头,研究满清文化近三十年的时间,对于满文最是熟悉。

他借着光亮,瞧了又瞧,看了又看,并没有费什么力气,便知晓了这刻在墙壁上的满文含义。

其实,墙壁上刻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只是一篇满文的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看来这里面还真有可能是一位高僧的墓穴,不然也不会在墓道的墙壁上刻佛经”了解了墙壁上的满文的含义,冯毅不由得喃喃自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