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村位于两座大山的交接处,几乎在半山腰上,要穿过一条长长的山路,才能到达山脚下。土改后,顾家村被并入十里路外的清风镇,归清风公社管理。山高水远,穷乡僻壤,一般都无人问津。
工作人员下乡探访,靠两条腿行走,一年能来一次都算不错。
顾家村上下五十几户人家,大多数是世代居住在这儿的,贫富差距并不是很大,细论起来一村人都是亲戚。战争年代,他们与世隔绝,靠着山里的丰富的物资,好歹是熬了过来。这两年年景好了些,大家的生活水平也相对提高了不少。
山体缓和且靠近河流的地方被开辟出大片的农田,周围都立了护栏,一则是防止山上的野物下来祸害,也是为了规划好每一片田的大小。
而远离河边,稍微陡峭些的地方建起了一栋栋房子,鳞次栉比,一户紧接着一户,一头一尾分别是顾家村如今的村长,也就是兼任大队长和支书的顾建军以及他哥哥顾建党,顾建党是退伍老兵,在镇上也有几分面子,说一不二,村里人对他都很敬重。
唯一的例外就是顾德山。
他爹早逝,留下顾老娘一人拉扯大了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是不容易。到了顾德山该结婚的年纪,实在穷,顾老娘在媒人的牵线下,将长女顾爱德嫁到山外边的董家村,给顾德山换来了他家的大女董美华,跟顾德山同岁,也是个硬生生被穷家拖累的老姑娘。
等长女出嫁,长媳进门,日子总算是有了点盼头。
之后,在征兵的时候顾老娘托顾建党的关系,将小儿子顾德田送去当兵,然后用这些年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给三儿子顾德海娶了娘家表姐的女儿,附近最大的村落,梁茜。好歹,是把几个孩子都安置好了,就在她翘脚准备当老太太时,却没想到,阴沟里翻了船。
按说,顾老娘的性子强硬,跟儿媳妇们相处应该很强势,在家说一不二才是。无奈一个是换亲来的,指着对她好些,也叫女儿在婆家好过些。一个是亲戚的孩子,好歹还有娘家的关系在,而且娘家好几个兄弟,不能蹉磨,她只能收敛着脾气,倒赢了一大波称赞。
只是谁也没猜到的是,在梁茜进门后一个接一个生时,董美华的肚子毫无动静。第五年,梁茜都生仨了,她还一个都没有。
村里头关于顾德山和董美华两人没孩子这件事儿的闲话那是人人都知道,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必聊话题,也成了顾老娘的心病。一开始还好,面上维持得住,即使有小问题,也都算糊弄得过去。慢慢的,婆媳之间摩擦越来越多,甚至董美华跟梁茜两妯娌之间也开始发生争执。
这样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夹心饼干顾德山以及顾德海。
两人十分无奈,夹在老婆和老娘中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顾德山心里一次次寻思着分家的可能,并且在想办法付诸实际。
因着接连的旱灾,村人们的日子越发艰难起来,家里的粮食不够吃,顾老娘的意思是先紧着孩子,而董美华不同意。她跟梁茜被大家拿来比较多了,心里也就不自觉地开始计较,总觉得顾老娘这是偏帮顾德海一家子,三五天就要吵一场,甚至后来都险些干起来。
顾德山看着妻子,劝又劝不得,哄又哄不了,眼看着董美华跟带刺的一样,碰一下都扎手,整个人都焦躁不安,日子也过得格外不舒心。
再一次爆发了剧烈争吵后,顾德山终于受不了了,他带着董美华,在远离村人房子的另一端建了三间土胚房,正式从家里搬出去住。
这个家分的不正式,毕竟原本一家子虽然是在一起生活,手里头的钱却都是各自管着,顾老娘手里头有钱,但大多是老三寄回来的津贴。顾德山只从家里带了房间里的家具,其他东西都是后来慢慢攒起来的。
顾老娘一开始暴跳如雷,直说不认这个儿子了,后来慢慢也接受这个事实。可能是因为住得远了些,矛盾缓和,加上日子的确好过了起来,婆媳间相处反倒融洽了。
小夫妻俩搬出来单独过日子,关上门开诚布公谈过,如果三十岁之前还没有孩子,就去抱养一个,不拘着是男娃女娃。可他们自己是谈好了,村里头关于他们的闲话就没断过,董美华跟好几个老娘们干过架,闹了矛盾的结果就是,说她闲话的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