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又聊了一会,门子来报,府衙差役急事求见。
邀请进来之后,赵知来客气地问道:“上差何故至此,可有府尊口信?”
差役躬身作揖:“吏目老爷,卑职确实是受府尊差遣而来,请过目。”
差役从怀中掏出书信。
薛秀才连忙借了过去,然后转交给赵知来。
赵知来装模作样浏览一遍,接着给薛秀才打眼色,将信交给他:“本官想听听你如何处理此事?”
薛秀才恭敬地接过书信。
看过之后,转身问道:“上差,府尊提及赈济和平乱一事,可有支援,毕竟……”
差役拱拱手,又向赵知来作揖,意思是说知府无能为力,要靠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要帮属县赈济流民。
随后再客套一番,赵知来就让人领差役去吃茶,再奉上一斗大米。
薛秀才突然提出建议。
“老爷,此乃绝佳时机,如若把握好,可连升两级,补缺判官之位。”
“此话怎讲?”
薛秀才说鞑子过境,到处都是千疮百孔,若不赈济流民,弹压流匪,就算是知府,怕也是乌纱不保。
而从书信来看,府衙力量不足,无法顾及州县。
此时若带兵剿匪,安定流民,必定是大功一件。
也算是解了知府燃眉之急。
而且,薛秀才知道老爷钱粮无忧,那就去给知府送粮食,再隐晦地提及举荐之事。
相信知府不会不通人情,那判官之位就唾手可得。
赵知来顺着薛秀才的思路想了一想。
安州领县是高阳和新安。
在此次清军劫掠之中,孙承宗率众固守高阳,县城没被攻破。而新安城内,邑绅刘邦重等倡率决堤水大溢,城池也得以保全。
县治完好,倒不用进行平乱,可粮食紧缺问题难以避免,说不定会有饥荒。
但这对赵知来就不是事。
至于周边乡里,零星流匪肯定不少,黄晃本就要以战代练,算是不谋而合。
赵知来认为谋任判官大有可为。
随即嘱咐薛秀才书写战报,简述邹判官牺牲情况,描绘己方如何平定流匪,运用春秋笔法,将赵知来的功劳吹嘘一遍。
塑造善战的形象,捞些晋升的资本。
就像袁崇焕那样,知县任上就到处与人谈论兵法,宣扬守边才干。
甚至到天启前面畅谈军事理论,给朝中各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放出五年平辽的豪言,让崇祯对他青睐有加。
短短几年,袁崇焕不断地得到提拔,官运亨通。
这跟他那非凡的口才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说白了,就是能吹牛。
当然,并不能否定掉袁崇焕,既然历史上赫赫有名,那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后面出现困局,算是时代大势所趋罢了。
但如今只谈论袁崇焕的升迁速度。
朝廷现在缺人,不怕你吹,就怕没人敢吹,只要敢吹,相信会得到重用。
再说递交战报一事,可将匪首首级一同带上,以增强其真实性。
而黄白之物也不可或缺……
赵知来打算送战报时,让差役带上一封书信,承诺赠送五千石粮食。
五千石粮食相当于两万两银子。
明朝中后期,普通差役一年的工食银就七八两,好一点也才十一二两,像辽东某些士卒,稍微多些,可能有二十来两。
或许会存在灰色进项,但是数额不会很离谱。
可官员却大为不同。
据悉,海瑞曾担任淳安县知县,革除过“常例”。
那个时候,比如折色粮银、盐引、农桑绢银等常例,一年多达两千七百余两。
知府的银钱更不需要赘述。
假设知府一年常例是五千两银子,那么多粮食就相当于四年进项。
而且,粮食还是乱世的硬通货,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粮价只会越来越高,如果省着一点吃,让十几万人撑上一个月,还是没有问题。
想到这里,赵知来决定一式两份,巡抚三千石,知府两千石,完全足够。
赵知来找来黄晃,让他派人前往真定保定两府,加急递送战报。
而他则要去准备粮食。
五千石粮食相当于六十万斤,总共三百吨,五十斤要装一万两千袋。
现在是运输和搬运的问题。
需要十辆三十吨卡车,那让赵知来姐夫处理,相信没有什么问题。
可如何将一万两千袋粮食搬到明朝呢?
先前,安州两千人的物资不少,但那是一个月的量,他可以每天就搬运一点,事情不会很累。
然而,现在要在几天之内将那么多粮食搬过去,任务很重。
就算是叉车搬运,靠他一个人,也得累吐血不可。
赵知来当前满脑子都是想找到省力的办法。
就目前的情形来说,只能寄希望于时空设备,看看有没有相关功能。
过了一会,还真让赵知来找到了办法。
时空设备可消耗能量进行定点传送,只要在传送点周围几百米,圈定物品,就能够进行一次性传送。
当然,能量消耗必不可少,相当于物资所产生的能量只能用于定点传送。
换句话说,这五千石粮食获得的感激能量=定点传送能量,没有任何富余。
不像赵知来亲自搬运,自己去运,还能节余一部分能量。
但现在没有好办法,只能进行定点传送,如果想要储存能量,那得靠自己一步步来。
没有搬运的后顾之忧,赵知来拨通了姐夫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