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刘协,但凡是听到这个消息,并且心怀汉室的忠臣,他们都将刘备当成了自己倾力支持的对象。
消息传入许昌的这天夜晚,不知有多少人哭湿了枕巾。
刘备为什么拒绝称王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现在比历史的刘备要年轻的多。
历史刘备五十八岁称王,颇有一点再不称王称帝,此生便再也无望的感觉,毕竟人生苦短啊。
实际,他在汉中称王,有利也有弊。
利就是可以封赏群臣,增加团队内部的凝聚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声势。
但是弊端也很多,比如曹操听闻刘备称王之后,立即联合东吴谋取荆州。
而孙权听到刘备称王的消息,也加快了夺取荆州的步伐。
曹操、孙权一拍即合,关羽岂不是只能败走麦城?
现在的刘备,他深深地明白“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
由于他现在的年龄只相当于18岁,所以他也不会有再不成王,便此生无望的急迫感。
所以,刘备要实利,而不要虚名。
至于一统天下,扫清宇内之后,还政于献帝这件事情。刘备确实是这么说的,但到时候献帝他自己敢答应吗?
阳平关大胜,过了10多天,4月下旬的时候。
刘备终于启程,班师回成都。
7万多大军为何不直接在汉中驻扎呢?
第1个问题是粮草,7万多大军的粮草,全得从益州运来,这一路损耗颇多,快将益州拖垮,所以不得不班师回成都。
第2个问题,那就是益州新得,民心不稳,大军长久在外,难免内部有人趁机作乱。
刘备只留魏延率领5000精兵驻守汉中,其余6万多大军全部回成都。
他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任命何嶂为汉中长史。
临走前一天,刘备专门跟两人交代——魏延主管军事,何嶂主管民政。
何嶂此时有100多的政治值,他现在也对内政事务更加感兴趣。
当然有和何嶂统领的新农人在,如果汉中有变,也能立即拉起数万人的军队。
刘备把2万多的新农人以及3万余的俘虏全部留给了何嶂,让他在汉中平原继续屯田。
虽然良种还不到收获的季节,但是绿油油的禾苗从田地里钻出来,看得所有人都非常踏实。他们也都乐意去锄草、浇水。
再有多余人手,何嶂就安排他们去种植传统农作物黍子,或者帮助汉中原住民建造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