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二章:原来种牛痘成功了(1 / 2)重生朱棣之子首页

“你是想告诉孤,这些十年来你的研究失败了?”

朱瞻堂强压愤怒,语气冷若冰霜的问道。

他其实心里清楚,就丁宝国千分之一的失败率而言,并不算失败。

毕竟,朱祁钾太小了,若种痘的话,很可能就是那失败的千分之一。

而他庶出的五个儿子,除了第三子和第四子因为早产夭折之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在三岁之后种痘成功,如今都十分健康。

朱瞻堂在十年前就让丁宝国研究种痘,就是为了将来能派上用场。

可是现在,他目前唯一的嫡长子就要因为痘疫而夭了。

当然,美王妃张氏仍然十分年轻,将来还会为他诞下嫡子,但朱祁钾终归是他目前仅有的嫡子,他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保住对方。

“种牛痘研究的怎样了?”

朱瞻堂又问道。

因为之前朱高煦就任命专门的御医组织人手研究种牛痘的事,所以他在十年前,让丁宝国也同时进行着种牛痘的研究。

“禀告大王,近三年臣与弟子们为一万三千五百余人种了牛痘,却是无一失败,包括臣的嫡次孙在内。”

丁宝国摸了一把额头的冷汗,赶紧补充道:“臣本打算在过春节前向大王禀告,不曾想小殿下竟然感染了痘疫。”

他的意思是说朱祁钾这件事,他目前也是无能为力,毕竟孩子太小了,本来就不到种痘的年龄,就算提前种痘,其凶险也是九死一生。

“种牛痘这件事你办成了?”

朱瞻堂不冷不热的问道。

丁宝国小心翼翼的答道:“万余人之中,无一失败,应该是成了。”

“万无一失,算是成了。”

朱瞻堂悲喜交加,感叹道:“老天待孤不薄!待孤不薄!”

在古代,痘疫即天花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无药可治。

然而,只要得过一次并康复,就终身不会再得。

根据这一特性,古代华夏医家用好几种方法来使没得过天花的人轻微感染天花,从而获得免疫力。

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华夏人第一次详细记录天花的发病过程与症状,探讨治疗药物。

此后,华夏医家在免疫学上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显露出战胜天花的一线光明,在孙思邈的医书中首次提出“以毒攻毒”的构想,建议以染疫的“父血”“脓汁”进行免疫预防。

到了宋代,医家开始试用“人痘”预防接种天花。

具体是从得天花的人身上取下一点疮痂,磨碎后用棉签放到没得过天花的人鼻孔里。

后来经过上百年的逐步改进,到明代时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就是取天花疮痂的时候,从得病但比较轻微的人身上取,这样病毒的危害也较轻。

刚取的疮痂称为“生苗”,若种痘后再取、连取七代,则“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犹存,所万全而无患也”,可称为“熟苗”。

“熟苗”相对“生苗”毒性更弱,这样对接受种痘的人来说,安全性更高。

历史上,“人痘”技术在明代渐渐成型,但民间出于恐惧,对种痘术百般禁忌,而种痘术由于缺乏由朝廷组织的科研集合,本身也很不成熟,因此在华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推广。

永乐十七年,自从朱高煦秉政之后,非常关注防治天花的技术。

除了继续重视隔离和对药物研究的投入外,还大胆启用新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