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君臣(1 / 2)穿成替嫁炮灰后我当了皇太后首页

时间紧凑,秦嫣没有顾得上多想就出去上朝了,留下萧景淮在那屋子里处理两名刺客,她还特意吩咐了宫人暂时不要进去,她下朝后还要用这个房间,不喜欢中途被人动过。

宫人们领命。

早朝上各党派吵个不停,王丞相极力争取,他道,太子登基后便是陛下,王皇贵妃是陛下生母,总不能封为太妃,必然也要当皇太后,建议封为圣母皇太后,而秦皇后是名义上的嫡母,也封为母后皇太后,今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太子及冠后亲政。

这一条,大家都是同意的。

关键的是第二条,起初的遗诏写的是晋王为摄政王,然先帝驾崩前又写了手谕,改立睿王为摄政王。

睿王远离京城权力圈多年,除了近几年从习、凉二州调任上来的一两位官员,其余京官对他为人并不熟悉,但就凭这些年的战绩,料想睿王比晋王更难对付。

王家大概知道在睿王面前讨不了好,有了共同的对手,王丞相竟然跟晋王一唱一和了。

他们慷慨陈词,睿王还在边塞打仗,应该暂时由晋王代任摄政王,等睿王建功凯旋才把摄政王之位还回去。

京中大臣不熟悉睿王,单凭当年少年提剑闯殿,在大臣们心中都留下一个狠厉的形象,对亲爹尚且如此,对兄弟呢?对下属呢?

秦嫣惊叹他们的厚脸皮,估计晋王真坐上去了就不可能还了,这样一来,估计又能成为睿王造反的导火线。

想到这里,秦嫣暗暗叹了一口气,虽然未曾见过睿王这个便宜儿子,但她还真是为了人家操碎了心。

她提出异议:“先帝驾崩前亲自手写的遗诏,难道你们弃之不顾?虽然晋王有才,但是,难道不应该以先帝遗愿为先吗?”

秦嫣进宫那天轰轰烈烈,大半个京城都知道,此时她的言论,大臣们只当是十几岁的少女公报私仇为难晋王。

国子监司业容启民在殿内列队后排出列:“臣以为,身为臣子应当尊重先帝作出的决定。”

王丞相在队伍前头:“臣并没有不尊重先帝遗愿,无奈此刻西北战事吃紧,睿王保卫大齐疆土,无暇分身,臣等应为睿王分忧,以大局为重。”

平定侯秦天德附和:“臣以为王丞所言极是,等睿王凯旋回京,再接任摄政王也未尝不可。”

晋王拱手附议:“儿臣愿替皇兄暂代摄政王一职,皇兄回朝之日,儿臣定把摄政王之位交还!”

一口一句儿臣,秦嫣都有点怀疑晋王是不是也换了芯,这样子怎么可能是书中足智多谋、英俊潇洒的男主角?

“孤认为……王丞和平定侯说得有道理。”相比起远在西凉的睿王,太子对晋王比较熟悉,他听了解释,也是倾向于王丞相的意见。

容启民官职不比王丞相,一时被说得不敢反驳,秦嫣也斗不过一众驰骋官场大半生的老头,何况两宫太后只是听政,不得干预新帝做决定。

最后就只能定下由晋王暂代摄政王。

之后再商讨国丧、新皇登基的事宜,秦嫣已经没有精力听了,她昨日天未亮就起来梳妆封后,傍晚皇帝驾崩,陪皇子皇孙们哭了大半宿,又要过来上朝,整整一天没合眼,铁打的也会累。

如今大局已定,新帝登基,她就是母后皇太后了,总算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退朝后,文武百官参加小殓,集体去给老皇帝祭奠哭丧,秦嫣看着刚才还吵得脸红耳赤的大臣们一个个哭得老泪纵横,心中不免佩服他们的演技。

丞相王泰、太尉鲁盛、御史大夫祝开诚跪在前排,鲁盛接过文书,当众宣读策文,百官恭请太子即位。

太子在群臣的注视下接过玉玺,百官跪拜高呼万岁,秦嫣和王皇贵妃坐在上首,接受众臣行礼。

昨晚老皇帝才驾崩,今日小殓,大殓要等到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祭奠完才能举行,结束后才能将老皇帝放入梓宫,而这过程中还得准备许多陪葬品,走完一系列流程,老皇帝的棺木还得停放三个月才能正式入陵墓。

秦嫣光是听着这些繁文缛节就感到头疼,加之没有休息好,后面也没怎么听了。

午时过后,登基典礼算是完成了,百官逐渐散去,今后她便是母后皇太后了,秦嫣对这天降封号还有点不太习惯。

她派身旁的小太监追上容启民,小太监弯着身子走着小碎步到容启民跟前,低声道:“容大人,皇太后有请。”

容启民是秦夫人的大哥,秦嫣的舅父,和容父一样,是个不争不抢的读书人,全靠秦天南努力,才把他挪到了司业之位。

前几日容启民得知外甥女被送进宫中,还去秦家探望了妹妹,见到小外甥秦泽被打成重伤,妹妹哭成个泪人,容启民只恨自己无用,官至四品,却还是没法保护亲属。

得知皇帝驾崩,容启民心惊胆战,生怕秦嫣未有子嗣会殉葬,所幸苍天有眼,秦嫣不但不用殉葬,还成了母后皇太后。

金銮殿有个偏殿,供皇帝留下臣子商讨要事使用。

宫人备了茶,秦嫣坐在上首,疲倦地揉了揉太阳穴,春香陪在她身边。

小太监引着容启民,俩人鞠着身进来,到了殿中,小太监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