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承乾的这些行为,自然逃不过李二陛下的眼线。而且,李承乾也没有藏着掖着,弄的几乎整个朝堂都知道了。所以在李二陛下的御书房书桌上,已经摆满了一堆弹劾太子的奏疏了。
李承乾陪将士们吃过午饭,刚起身就若有所思的看向了校场一侧。轩辕纪,正伫立在校场高台上李承乾也没耽搁,走了过去。随后,和轩辕纪一起来到校场外
“朕知晓你打算做什么,但你低估了皇帝对兵权的重视。另外,见好就收,皇帝是最没有耐性的人。”
“承乾受教了,多谢陛下提点。”
随即,轩辕纪消失了,而李承乾和各左右卫率打了一声招呼,就离开了校场。回去洗了一个澡,换了一身衣物,随即就将他书写的训练方案找出,等候李二陛下的召见。果不其然,没一会儿就有传召的宦官来了,李承乾淡然的和他们一同离去
甘露殿内,李二陛下冷着一张脸,坐在上位,一旁的书桌上正堆积着一堆弹劾李承乾的奏疏。而李承乾,也进入了殿内
“太子,可知此次朕为何召见你?”
李承乾瞟了一眼一旁堆积成山的奏疏,躬身回道:“臣知罪。”
“朕不认为你是不分轻重的胡来,理由呢。”
李承乾从怀中将训练方案拿出,转交给一旁随侍大总管黄安。黄安随即,呈递给李二陛下李二陛下翻阅了一番,随即目光就被这训练方案死死的抓住了。后方,李承乾还补充了三方治军的补充。是以李承乾与东宫六率为例的,左右卫率分别负责训练、内务两方,而监督管理三军纪律是李承乾本人负责。三方制衡!左卫率负责平日的训练,右卫率负责军中的内务管理,而李承乾负责行使监察三军,约束三军的职权。
李世民本身就是马上皇帝,他比谁都知道统军将领对三军拥有的绝对话语权。皇帝不可能真的垂直管理天下兵马,这不现实。轩辕纪能做到,是因为将自身化为三军的军心、信仰,以及拥有独裁体制的燕国为辅助,成功掌握天下绝对的兵马大权。
李世民不可能如同轩辕纪一般,不说独裁体制打造不出来,环境也不允许。即便李世民真的仿效轩辕纪这么干,那他估计也要英年早逝了。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做到政哥那种境界的!
政哥每天批阅国家奏折高达一百二十斤,那时候是竹简为书。而秦朝那时候的一斤相当于后世的半斤,也就是说政哥一天要批阅六十斤的竹简文书。根据现代实际出土的秦朝文物推算,一枚竹简大致分为长中短三种,长的二尺四寸,中短一尺二寸,短的八寸。
而根据后世的推测,以及一些确认,秦朝多以中长的竹简为官方文书所用。而中长每枚竹简,以秦朝毛笔推测,可以书写三十余字,而六十斤竹简,大致有四万到五万字之间。政哥自身也是一位奇人,自然不能以常人来看待,但终究是人,也有劳累的情况。而且批阅奏折可不是看小说一般的随意,还可以随便跳过,一目十行而漏字万千,政哥一目十行,字字入目。
最重要的是,皇帝日理万机,可不仅仅是要考虑如何批阅奏折,军政大事,国务繁杂事务,乃至还有国家内部的一些突然案件问题,都需要皇帝来做决策,要前后反复思考,还要和大臣们交换意见,集思广益,裨补缺漏。
综上所述,这种工作压力,也难怪政哥挺不过执政四十年的坎!轩辕纪自己都承认,自己不如政哥,可想而知政哥的能力有多强。说他千古一帝,也不过分。不信,看看后世。
李世民看完了这本以奏疏书写的练兵方案,沉默了一会儿随即,明白了李承乾的本意。改革军制,而且是要改动现有各军的内部权力结构。没有一记猛药,是降伏不了朝堂诸公的,特别是那群跟随他打天下的武将们。
太子身为一国储君,这个分量够不够?把太子当筹码,谁敢跳出来公然唱反调?至于如何规劝那些掌权的武将,李世民毕竟是他们的头子,必然有办法。所以,李承乾是在曲线救国,为李二陛下掌控天下兵权。但,何尝不是为自己铺路呢?李二实施,他做恶人,未来继位后他也更容易掌控朝政。
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啊。若是没有这本练兵方案,估计外界抓破脑袋都不知道太子的深意。如今,太子带着这本练兵方案过来,明显是早有预谋。李二陛下此时此刻,也不得不佩服自己这个儿子,做起事情来总是没有表面这么简单,必然富含深意。说白了,老阴b!心机b!
“太子良苦用心,朕知晓了。太子可有所求?”
“臣深知罪孽深重,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臣虽未曾参政统军,在几日里也知晓了一个道理。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此,臣恳请陛下以房伯伯、杜伯伯、李靖老将军三人,作为东宫三师,以儆效尤。”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意思是六朝的旧事,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而李承乾请求李二陛下让房玄龄、杜如晦、李靖三人作为东宫三师,意思不言而喻了。都并非世家之人!不说轻而易举的将此次事件化整为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堵住了朝臣们的嘴巴。另外,李靖是谁?当代唐军的精神领袖!有了李靖作为东宫三师之一,加上李二陛下,你看勋贵武将一众,还能不听话吗?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真可谓一语道破历代王朝兴衰之关键啊!”
李承乾心中无奈道,这一句话可不是他思虑所得,而是轩辕纪本人亲口所言。乃至,轩辕纪亲口说过,没有千年王朝,只有千年世家这句话。轩辕纪手下都是寒门子弟出任重要职务,地方皆是如此,他那一代或许世家逐渐淡出百姓眼中,但以后呢?那些登堂入室的寒门子弟们,下一代不就是勋贵了?勋贵之后是什么?不用多说了。
“科举之事,太子有何看法?”
李承乾眼珠看向地面,拱手道:“承乾年幼,尚不知晓。”
但,李世民可是看到了他的细微动作,加上以往他都是面瘫一般。如今这样子,明显是知道也不说,哪怕没有主意,但想法至少都有。李世民在疑惑,李承乾为何总是如此行事?李承乾之前献上抑佛五策,如今又进献练兵方案与三方制衡隔一段时间的来,这次还惹来朝臣们的弹劾
规律!!
李二陛下顿时明白了好家伙,这小子是有规律的!在朝臣之中刷一下存在感,下一刻又没影儿了。如此反复横跳平衡!制造一种平衡!他是太子,既不能太高调,以免引起他的注意,另一方面不能太低调,要让朝臣们知道头上还有一个太子!
想通了这一切的李二陛下,也再次看向了李承乾,这个他亲生的儿子,却又丝毫不了解的太子。这套老辣、颇有学问的处事原则,一个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拥有?就算是神童,这些处事原则需要的是阅历,不是天资能够弥补的。那么真相很明显了,李承乾身后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