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二四章 梳理英豪的半导体布局(1 / 2)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首页

英豪的海外团队,这次在沪海的交流一共进行了两周多,除了对那些潜在供应商进行了一系列考察之外,也与内地团度交流起了技术和市场的热点。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灯塔与霓虹的半导体争端。

早在1982年,霓虹的DRAM市场份额,就超越了灯塔,成为了全球第一。

而霓虹的进攻并没有停止,在过去的两年间,霓虹DRAM的市场占有率仍在持续的攀升,去年已经占据了全球约7成的市场份额。

而霓虹的进攻手段,也非常的简单清晰。除了DRAM的产品质量比灯塔更好外,也还在对大规模的发动价格战。

受到这种价格战的冲击,这两年,全球DRAM价格,出现了大幅的下跌。

1984年时,DRAM价格还在4美元一片,但进入了1985年,DRAM价格已经跌破了一美元的的大关,而且还在不断的下探,甚至达到了0.3美元一片的历史低价。

这个价格甚至已经跌穿了,灯塔生产厂商的制造成本,灯塔厂商按照这个价格进行销售的话,卖一片亏一片,卖的越多,亏的越多。

后世,不少人将围绕DRAM产业的凶狠市场争夺,形容成了半导体战争或DRAM战争。

而1984-1985年的这一波产业争夺,则是被当成了后来一系列战争的开篇之战。

只不过,如果仔细看待这场战争或市场争夺的话,其实与后面的几次战争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DRAM自从被INTEL商用化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次产业战争之前,DRAM的价格一直非常高昂,获利能力也很诱人,因此已经吸引了全球四、五十家厂商入局。

不过,这个时代的DRAM产业整体规模,其实与后世比起来,还远称不上庞大,也没有哪一家厂商,拥有超大的产能。其实还是处于那种,群雄刚刚开始并起,草鸡互啄的阶段。

而且,这四、五十家的DRAM厂商,其实也大部分都是灯塔、霓虹的厂商。

至于欧洲、东亚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小DRAM厂,例如刚刚冒头的三星,但其实还根本没有形成什么行业影响力。

DRAM产业,起源于灯塔,70年代的市场竞争,其实是诸多灯塔厂商,在进行内部争夺。

而霓虹是70年代末期,才成功打入灯塔市场,也将原本灯塔的内部竞争,转变成了国际竞争。

从事后去观察,其实这一次的产业争夺,可以形容成为霓虹厂商,对灯塔有组织、有预谋的一次集体掠夺。

霓虹参与进DRAM产业的厂商,最有代表的就NEC、东芝、日立。

这三家厂商,也曾一度联手占据了全球半导体厂商排名的前三强。

在霓虹通产省的协调之下,这些霓虹厂商并没有进行激烈的内部争夺,而是在市场策略、技术研发上,进行了大联合,集体对灯塔的DRAM产业发起了冲击。

霓虹在半导体领域咄咄逼人的攻势,自然早就引起了灯塔发面对注意。

早在1983年美国商务部明确认定:

“对灯塔科技的挑战主要来自霓虹,目前虽仅限少数的高技术领域,但预计将来这种挑战将涉及更大的范围”;

“维持及保护灯塔的科技基础,才是国家安全保障政策上生死攸关的重要因素。”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灯塔其实在过去的两年中,一直在媒体上,宣传霓虹的科技威胁,引导民众去反对霓虹产品的入侵,而且也开始推出了不少的反制措施。

1984年,灯塔就成立知识产权委员会,又制定《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开始限制本国技术外流。并从多个方面,开始向霓虹进行施压。

只不过,此时霓虹在DRAM产业端,已经取得了事实上的战略优势,自然不愿意功亏一篑,仍然顶着灯塔的压力,在继续大举进攻。

而到了1985年,灯塔半导体产业,就已经彻底扛不住霓虹的攻势了。

这时,灯塔的商务部也开始了亲自下场,对霓虹半导体产业,启动了臭名昭著的301调查。

历史上,就是这一时期,INTEL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并不得不主动退出了DRAM行业。

然而,这一世的历史有了些不同的变化。

去年的时候,英豪与INTEL达成了协议,全盘收购了INTEL的DRAM产业。

这次交易完成之后,INTEL摆脱了在DRAM业务上的困境,被灯塔财经媒体,盛赞为英明而有预见性的业务转型。

而英豪自从接手了INTEL的DRAM业务和那些工厂之后,就一直面临着DRAM价格跌跌不休的外部环境。

陈兵对DRAM市场的激烈竞争,倒是非常的淡定,根本不在乎DRAM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

这不仅是因为英豪有钱,能抗住这种市场竞争压力,更是因为英豪有极大的DRAM产能消化能力。

DRAM的最大下游应用市场,就是计算机产业。而80年代,PC机还处于市场的导入期间。

如果从IBM推出PC机算起,其实到了现在这个时点,PC机的推出,也还不到四年。

虽然PC的应用市场增长很快,但每年出货的绝对数量,还只是处于几百万台的数量级。

受到计算机市场成长的带动,DRAM的需求其实一直是在高速增长的,只不过霓虹DRAM产能,在过去几年扩建的更快,造成了短期的市场供过于求罢了。

英豪现在可是仅次于IBM的全球第二大PC制造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游戏机制造商,每年需要自用的DRAM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

英豪的DRAM消耗量,每年都在快速的增长,这种增长虽然不足以抵消全行业的短期供大于求,但消化英豪自己的DRAM产能,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压力的。

这也是陈兵敢于在去年就接下INTEL的DRAM产业,并继续在李家坡建厂的原因。

后世,许多人总结三星在DRAM行业上的成功,认为三星的逆市扩张战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星的这种逆市扩张战略,在事后看,其实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

就是当行业陷入谷底、市场短期供大于求时,三星不仅不压缩产能,反而是投入巨资,继续大力扩张产能,等到市场回暖之后,再去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策略的核心,其实是财团或政府巨额的资本支持,用资本来不惜代价的帮助三星熬过行业谷底期。

对英豪来说,这次在李家坡设厂,也是在行业市场下行期进行的产能扩张。

但英豪最大的凭借却不是巨额的资本,而是自身的产能消化能力。

因此英豪的扩张策略,远比三星那种依赖资本支持的扩张策略,风险要小很多。

只要英豪的计算机产业不崩盘,英豪的DRAM产业,就不会有太大的经营风险。

英豪其实到现在为止,进入半导体领域的时间也才三年,

英豪的最先进工艺制程,都是源自INTEL的DRAM业务。

因此,其实英豪的海外技术团队,现在的工作也主要是集中在DRAM部门。

英豪凭借计算机部门来支撑DRAM产业,固然让英豪的DRAM业务,能够稳定的发展。

但对于英豪的这些半导体精英来说,这种局面,并不能让他们完全满意。

因为对计算机产业的依赖,其实就是对DRAM部门重要性的削弱,长期下去,会让DRAM部门的内部话语权,持续下降。

尤其是现在李家坡工厂,也已经进入了试产阶段,很快就会投入大规模的量产。这可是会进一步加剧,DRAM部门对计算机部门依赖度的。

这当然不是,这些心高气傲的半导体精英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这些海外团队的半导体精英们,其实对于如何摆脱当前的尴尬境地,已经进行过多次私下的讨论,只不过却并没有找出太好的策略。

这批海外团队,这一次齐聚沪海,与内地团队交流,与内地供应商交流固然是表面的工作。

但他们其实更想要的,是与陈兵交流,确定一下未来英豪整个半导体部门的长期战略,尽快摆脱尴尬地位。

而类似的要求,其实内地的团队也有。

英豪现在在内地已经建起了两家IC厂。

其中,特区的工厂是建成最早的,主要生产电视用的IC和Z80,都不算不上是什么高端的产品。

至于这个沪海厂,更是为了拉动内地的供应商,拖延了半年的建厂周期。

而沪海厂规划的主要产品,无论是FPGA、还是PBH或沪海研发中心开发出的IC产品,其实都是新品,暂时并没有哪个产品形成了明显的市场优势。

赵建康和虞博士是英豪半导体部门的领头人,他们知道陈兵一直对半导体产业极为重视,也对半导体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甚至亲自去挖角了不少的技术人才回来。

但对于英豪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布局,其实两人一直没有完全看明白。

之前两人也找陈兵分别交流过几次,但陈兵一直没有透露他的整体规划。

陈兵只是告诉两人,英豪的半导体团队,是多方拼凑出来,太早去讨论战略布局意义不大,先将团队融合起来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