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火星母巢
根据后世的研究,火星大气层的密度仅有地球大气层的不到百分之一,据推测,大概率是因为火星地磁冷却,强烈的太阳辐射吹散大气层的原因。
而此时,林易发现,大气密度虽然很低,但比起后世研究分析的不到百分之一还是要高出不少的,这个密度,足以让类降落伞结构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或许是现在,火星的地核还没有完全冷却,又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倒算是方便了林易,这么一来,设计好的的强耐冲结构一个也用不上,能溶解成营养物质,让菌毯开局长得更快。
绕圈向下降落的过程中,房角石二号剩余的部分上那并不发达的眼部结构也打量着这片橙红色的荒漠,试图在上面发现些什么,但可惜的是,什么也没看出来。
降低到一定高度后,房角石二号剩余部分的外壳上,两片类似鞘翅的结构猛然张开,内部,一对发达的,由附肢与连接其中的膜状结构组成的类翅膀结构伸展开来,兜住火星稀薄但比后世的1%强出不少的大气,进一步减速。
经过数轮减速,房角石二号终于找准了一片大概的空旷环境,将头部对准那一片,开始着陆前的最后准备。
烟尘之间,房角石二号仅剩的一小部分张着一对起到缓冲作用的膜翅,一头扎进火星表面的土壤之中。
尽管冲击力比原本想象中低出不少,但说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坚固的材料和原本设计用来承受数倍于此的冲击的耐冲结构轻松保护住了内部本来就没有什么精密仪器设备的菌毯瘤结构。
一头插进地里的房角石二号部分上,大量菌毯开始蔓延而出,很快覆盖上房角石二号经历了大气层摩擦洗礼的外壳,根系深深插入地下,开始寻找水源。
幸运的是,此处的地下水源埋藏的并不深,尽管并不是液态,但对现在的林易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根系立即缠绕其上,开始吸收。
光合作用系统与辐射合成系统率先开始运作,吸收太阳光与紫外线,宇宙辐射,产出氧气,供应化能合成系统,循环,就此成型。
更多的营养物质开始源源不断的产出,顺着根系输送至房角石二号剩余部分的本体处,一个特制的蛹囊很快将母巢的身躯包裹其中,在营养物质的供应下,特殊的陆地母巢,开始蛹化。
火星版的母巢,与地球母巢其实相差不多,首先是外壳与下方的皮层结构有些不同,外壳能承受低温的环境并较为耐压,皮层中具有一层抵抗辐射的特殊黑色素结构。
较大的区别,就是母巢的孔洞结构-为了避免各种情况,火星母巢生产品级个体,无论大小,都将使用特殊的蛹囊结构生产。
这些蛹囊结构的外形与地球上使用的陆地蛹囊有所不同,外壳更厚,并且具有各种防护功能。最为关键的是,母巢孔洞末端,具有一道可开合的瓣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