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不急不缓地问:“怎么团结大多数?”
卫昭觉得今天说的太多了,自己友情提示了一下已经足够了,再多说就露馅了,自己可没打算真的走神棍路线,便狡黠地笑了:“我只是个普通女人,哪知道那么多,这个应该让陛下问下朝里地大佬。”
刘彻可不想惯着她这个说话做事只说一半的毛病,事实上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坦白身份。当时自己一时兴起,顺口抢了韩嫣的名字,不仅挤兑的韩嫣没有名字,还让这个女人完全对自己没有敬畏。其实刘彻还是很好奇这个女人知道自己真实身份时的反应的,但他不确定这个反应到底是令这个女人尴尬,还是令自己尴尬。
刘彻是很认可卫昭才能的,一开始他是带着傲慢的,作为皇家人,太懂谶纬这种东西是什么了,卫昭在刘彻眼里就是个工具……后来,他发现,起码卫昭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总能提一些不一样的看法,虽然并不是完全认可,但是总是有可取之处的。
至于卫昭的政治观点,即不让“韩嫣”参与朝中的争斗,刘彻是部分认可的,即他认可朝中存在争斗,但是不认可大臣袖手旁观。袖手旁观是一种骑墙行为,作为九五至尊,刘彻认为自己的大臣应该毫无争议地站在自己这边……虽然,他认为这个目前来看,确实不太可能。
刘彻想了想,找到了威胁卫昭最好的方式:“我其实很想投一笔钱给你的曲辕犁……只是,要我投钱,总要哄我高兴吧?你这说话说到一半,让我实在高兴不起来。”
暗示意味很明显,卫昭开始纠结了,最后还是没有抵抗住金钱的诱惑,便道:“我刚才只是在思考怎么组织语言。我想先问下王孙——在王孙眼里,谁是大多数呢?”
刘彻才不会回答这种问题,卫昭这么问,答案肯定不简单,他要是答错了多没面子,他那么英明神武,偶像包袱还是很重的。刘彻看向韩嫣,韩嫣心里腹诽,我又不关心,你干嘛又要我来开口,然后不甘不愿道:“大臣?诸侯?诸王?”
刘彻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七王之乱之所以影响深远,父皇之所以杀了晁错,都是因为刘姓诸王联合在一起,也许晁错不应该死,但是他站在了诸王对立面,如果晁错不死,死的恐怕是……
卫昭摇摇头,听听,这就是汉代封建统治者的觉悟啊,眼睛长到天上,李世民都知道说几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呢,真是思想觉悟差好多。
看到卫昭摇头,韩嫣不乐意了:“那你说。”
卫昭想了想:“近来陛下重金邀请鲁国申公来长安问策,市井间传言,陛下推崇儒道。”
刘彻矜持地点点头,不错,朕正有此意。
卫昭又道:“王孙乃天子近臣,想来对儒道很是了解,正所谓上行下效,陛下推崇儒道,我等平民自然也想研究下儒道,看看到底讲的是什么。有个朋友说,一位大儒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知是否是真的?”
卫昭也很尴尬,这年头知识垄断太厉害,她明知是孟子说的,却不好解释自己从哪里知道的,只好借用我有个朋友的经典老句式,这句话在现代都颇为有用,没道理古人就不买单。
刘彻点点头:“是孟子之言。”
卫昭笑了笑:“所以,我觉得如果孟子说的对的话,大多数当然是人民群众,额,我的意思是,老百姓。”
另外两个人陷入了沉思,原来儒学是这个解释吗?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儒学是这个解释,那权贵更不会接受儒学了吧?刘彻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接受这个解释,他身为九五至尊,现在告诉他,他的地位不如民?
看到对面两人的态度,卫昭大概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然后不由得庆幸,还好自己是套着孟子的话说的,不然不就又犯忌讳了?
韩嫣看了看刘彻的脸色,大声道:“孟子说错了。”
卫昭有些无语,平时辩论也好,讨论也好,大家都是在争论逻辑和道理,第一次遇到这种高喊孟子错了,不讲武德的人。小老弟你是怎么回事,这要是放在宋朝,皇帝都不敢这么说啊。
卫昭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的,反正也只是听一个朋友说的。好像还有一个朋友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韩嫣一脑门问号,这不是讨论人吗?怎么还讨论到水和船了?他正要开口问,刘彻却不想再看到自己这个发小卖蠢,便开口道:“你的朋友以民为水,以君为舟了?”
卫昭耸耸肩:“他也没说清楚啊,文人嘛,神神叨叨地。”
“那你这个朋友是谁啊,可否引荐给我们认识?”
“我这样的人朋友太多,不记得了。”卫昭很是遗憾。
刘彻满心无语,但是也不愿意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便示意卫昭继续。
卫昭顺手又抄过来一个笔,画了个正三角形:“其实,我们大汉的人,就像这个三角形。上面是权贵,中间是豪强大户,下面是普通百姓。权贵的数量必然是少于百姓数量的,所以大多数必然是指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