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从前方奔回,打断了窦英的思索。他挺直腰身,端正姿态,等着骑手近前报告。
“将军——”骑手奔到近前,利索地勒住马匹,拱手说道:“前方已至镇康御夷州(今永德县),土官召孟涛得知,将率人前来迎接。”
窦英点了点头,说道:“且在城外扎营休息,我有些事情要询问土官。”
补充粮草物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窦英是想要几个熟悉缅甸地理的向导,以及会缅语的翻译人员。
而且,在窦英计划中,转向西行的时候也很快就要到了。他要多接触些人,以便制造假消息,以使命令得到顺利执行。
离着孟定是越来越近,已经只有一百四五十里。骑马行进的话,也不过两三日便到。
就在将士们都以为很快将和主力会合之时,窦英突然改变行进方向,没有比较充分的理由,必然会引起非议和抵触。
骑手报告完毕,领命勒马欲行,窦英开口叫住了他,笑着说道:“赵平原,你经过前队时,把王把总叫来见我。”
赵平原在马上躬身施礼,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象是感动,又象是惊讶,勒马驰奔而去。
时间虽不长,但窦英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已经能把这几百人的姓名记得七七八八。
这在后世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但在那个讲究上下尊卑的时代,这就是重视的表现。
窦英发现,越是小兵,越是吃这套。当被他叫出名字时,都是赵平原这样的反应,他们看窦英的眼神也变得不一样。
时间不大,杜彪子骑马赶回,询问有何事情。
杜彪子、王斜眼是窦名望的亲信将领,现在又把忠心转注到窦英身上。经过这几天的相处和观察,窦英也将把他们视为心腹。
至于陈忠和廖武,那自不必说,肯定是窦英的铁杆无疑。
段时捷和高泰明呢,虽然官职较高,且颇有能力,但窦英还不能对他们绝对信任。
这倒不是怕他们意志不坚,降清反叛。而是多半会听小朝廷的旨意,或李晋王的将令,并不能绝对地支持窦英的决策和行动。
所以,窦英之前是向杜彪子、王斜眼试探过。见二人并不反对,且二人还表示唯窦英马首是瞻,他才把改变行进方向、暂不与主力会合的计划挑明,并得到了二人的支持。
现在,这个计划要开始实施了,需要杜彪子、王斜眼二人的配合。
其实也很简单,窦英这两天都是让杜彪子或王斜眼担任前锋,把段时捷和高泰明安排到中军和后队,有什么消息,也都是前队和斥候先知道。
而在这个时候,除了窦英故意要散播出去的消息外,其他道听途说、不尽不实的消息也是不少。
比如说磨盘山兵败,李晋王远逃,清军在腾越四下搜剿、已追至边外等等,也让人莫衷一是。
这对窦英是有利的,因为相信哪个,窦英还是有很大的选择权和决策权的。
王斜眼来到近前,勒转马头,与窦英并驾而行,低声道:“将军,可是要开始行事了?”
窦英转头看着王斜眼,用力点了头,说道:“今晚在镇康御夷州歇息,明早便转向西行,直奔陇川。”
“明白。”王斜眼答应一声,欲催马返回前队,又停下来,问道:“将军可还有吩咐?”
王斜眼有一只眼睛是歪的,当他用另一只眼睛看着你时,另一只眼睛却不知道在望着何处。时间久了,这名号便叫起来,本名却被人忘记了。
可他自己不在意,还常说古有名将“杨大眼”,岳爷爷也有“大小眼将军”的别号。他叫王斜眼,以后也会成为很有名的人物。
窦英摇了摇头,说道:“还是老规矩,在城外扎营。现在这形势,谣言四起,人心叵测,还是小心谨慎为好。”
王斜眼点了下头,纵马追赶前队去了。
窦英轻舒了一口气,手中轻摇着马鞭,并不觉得自己的谨慎是多余的。
听从了孟泰的建议,窦英率人马一路行来,补充物资、购买马匹车辆,都是按物论价,用钱财公平交易。
而所遇土司土官,也差不多都和召孟涛一样,恭敬相迎,招持殷勤。并表示对明室的忠心,期待大明东山再起。
但窦英看得很开,也不相信那些土司土官的效忠之言,行军宿营依然保持很高的警惕。
他知道,在目前的形势下,那些土司土官,只要不与他为敌,他既不强求其出力助战,也不强求报馈,力争把麻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