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章 社会大学(一)(1 / 1)根植黄土地首页

高加林不像马拴那样,从小就擅长于生意,书没念几本,可心里好像装了九十一个算珠,账算清得很,东西一斤多钱,几两多钱,随口报出,而他加林还要用笔来算。但加林也有他自己的拿手戏,那就是从小对上树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在树上敢扳着树股荡秋天,再高的树他都不怕。这可能是小时受小人书《我要读书》及电影《小兵张嘎》里面主人公高玉宝和张嘎子的启发吧,上小学时,上面给学校分配采集树种,同学们都愿意和他搭帮结伙。这样,加林在树上折树股,他们坐在树下面摘树种,他们的小组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现在到建筑工地上做了电工,高加林上起电杆来跟耍的一样。

城关建筑工地的劳动环境,在锤炼加林革命意志,重塑他灵魂的同时,也为他的求知提供了一块小天地。

高加林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梦想的萤火虫却一直在他的心灵深处萦绕着。这几年来,每当高加林收到了来自大城市里印有某某大学的专用信封时,一看那些深交的知青考上大学和过去学习成绩并不怎样的却通过一年两年的补习而进入象牙塔的同学,高加林的心里便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怅寥廓!就在他胡乱扑腾的这几年里,而人家有的高中专都毕业了,脱离了黄土地,把手伸向了国家的馍笼子里,一想到这些,高加林的精神世界便是一片空白,感到极度的失落。现在他已经永远和大学无缘,这种今生无法实现的心心念念,他是永远无法释怀的。而这种念想和现实的极不相称所造成的心灵扭曲必定影响他未来的生活。

加林被挤下了独木桥,从此正规大学的大门向他紧紧地关闭了,但谁也没有夺取他读书写字的权利。

高加林记得小学三年级时,他就从戴老师那里看了一些连环画,印象最深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他把书中的故事情节记得清清楚楚,特别是《我的大学》所讲述的是,在喀山的贫民窟,在河边的破船里,在伏尔加河的码头上,在谢苗诺夫的面包作坊里,高尔基的大学就是白天拼命地干活,挣得那微薄的勉强能糊口的工钱,晚上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读书,同时还广泛地接触下层人民,了解俄罗斯农奴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在高加林的脑海有一张挥之不去的画面那就是,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高尔基背靠破船,手捧书本,忘情地读着那能启迪他心智的文字。

高尔基那种如饥似渴的求学精神,不断地激励着高加林。从那时起,高加林就对高尔基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他蒙昧意识到高尔基也是他高家人。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十年后自己竟然走上了与高尔基相同的求学之路,那么文史哲将是他终生攻读的专业。

加林一懂事就对书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不知从哪里学到了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载体。因而他对书的渴望就像三伏天的禾苗对水的渴望。当然,获取书籍最好的渠道就是新华书店,那时期国家出版再版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着、社会百科,由于他囊中羞涩,去书店唯一能让他欣慰地就是看看书的封面,看看内容提要。

避过新华书店,高加林便把旧书摊作为他淘书的地方,除此之外,后来他还是找到了一个来书的地方,这便是街道的废品收购站,他一有机会还是去那里看一下,从来没空过手。

去废品收购站挑书,这条来书门路还是前些年的一天,加林在农贸市场一个饭摊前等饭时,他旁边坐着两个人,边吃边说话,一个说:“收购站里收的书有的连包装都没有打开,还有的书捆绑的四楞四正,可惜咱不认字,没有文化。一次我从麻袋倒废纸时,看到脚底下有砖块那么厚的一本书,翻得烂烂的,不知有多少人都看过,有的书新新的都卖了。”另一个不以为然地说道,“老弟你这算啥,我去年在一个人家,一次就收了几禾纸箱子书,听说是个老教师,人走了跟他一辈子的书也就没有啥用了,其中娃娃书(连环画)就过了一百本,我收完后,一转身送到收购站,净赚五个玍(五元钱)”。说着放下筷子,举起右手,把掌推平,接着又说,“回家后,我一吹嘘,当说到娃娃书时,小儿子生气了哭着闹着,嫌我没有把娃娃书给他带回,打那以后,我便长了个心眼,凡是收下的书,我都分捡一下,根据孩子喜好拿回家让孩子看看,能看的就留下,不能看的就送到收购站,这比买书强多了。这些年来家里也收拾了不少书,光娃娃书就攒了好几十本。”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们的对话听得高加林都有点眼馋,加林还真想跟着收破烂的到他家里去看看,看有没有自己能用上的书。

从那以后,加林进县城,一有时间就去那几个废品收购站看看,找一下能看的书,他硬(就)是在那些收购站给自己配了一套四卷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八本《列宁选集》,还有不少世界文学名着。他有时还用自己的旧书拿去换一些书或加钱买一些书,他把每次进县城的收获就是看是否搞到了一些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