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辉煌大唐,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渐渐陷入了混乱与纷争。公元907年,一个叫做朱温的豪杰,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他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与勇气,终结了大唐的统治,建立了后梁,五代十国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原名朱元崇,出生于黄巢起义爆发前的唐朝末期。他早年丧父,为了生计和谋求出路,在唐僖宗乾符年间投身黄巢麾下,从此开始了他的英勇果敢的武略生涯。在黄巢起义军中,朱温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渐崭露头角。他不仅勇猛善战,更有着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黄巢出谋划策,屡立战功。
然而,随着唐末农民战争的持续加剧,朱温意识到黄巢的起义军难以获得最终的胜利。在唐中和二年(882年)的关键时刻,朱温所率领的部队被困全州,孤立无援。面对这样的困境,朱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转投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麾下,希望寻求新的出路。王重荣迅速将此事上报给当时流亡在四川的唐僖宗。唐僖宗得知此事,大喜过望,赞叹道:“此乃天降奇才也!”于是下旨赐名朱温为全忠,并擢升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兼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
自此,朱温率领部众与王重荣并肩作战,屡建战功,威震四方。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更在政治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深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立足。因此,他不断加强自己的军队,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为未来的夺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唐僖宗再次加封朱全忠为宣武军节度使,并暂代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之职。同年四月,黄巢自蓝关撤军,朱全忠遂率一旅精锐,历经数月跋涉,于当年七月抵达汴州治所开封府(今河南开封),正式就任宣武军节度使。此时,黄巢余部肆虐中原,原辖四州之地的宣武镇,唯汴州在旧镇将的坚守下得以保全。
到了中和四年(884年)春,朱全忠挥师陈州瓦子寨地界,与许州镇将田从异等合力击败屯驻的数万敌军。随后,他率大军直抵陈州治所淮阳,经过四十余次激战,终于攻克黄巢军围困的城池,解了陈州之围。这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使得朱全忠在中原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纪元年(889年),朱全忠斩黄巢余部秦宗权,因功被封为东平王。天复元年(901年),他更是荣升梁王,地位显赫。然而,此时的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朱全忠、李克用、李茂贞等人势力尤为强大。朝廷号令不出国门,国家危在旦夕。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朱全忠逐渐展现出了他的政治野心和谋略手段。他深知自己需要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他开始积极策划夺取更高的权力。
天复元年(901年),昭宗遭宦官韩全诲幽禁在宫中,无法行使皇帝的职责。宰相崔胤眼看朝政日渐衰败心急如焚遂决定召朱全忠进京勤王救驾。然而韩全诲并不想束手就擒他投靠了另一位强大的节度使李茂贞并与他结盟共同抵抗朱全忠的进攻。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朱全忠迅速调整了战略开始进攻凤翔李茂贞的领地。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他最终取得了胜利迫使李茂贞和解并护送昭宗还朝。
在此之后崔胤痛斥宦官祸国殃民朱全忠遂诛杀数百名宦官废除神策军全面掌控皇室大权再封梁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诛杀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壬寅夜他指使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发动政变杀害昭宗拥立其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宗。这一系列的动作使得朱全忠在朝廷中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即公元907年6月1日,朱全忠易名朱晃,受唐哀帝禅让,荣登大宝,开创大梁王朝,定国号为“大梁”,纪元为“开平”,后世称之为后梁。相较于五代其他政权,后梁疆域虽略显狭隘,却囊括了中原的河南、山东全境,以及陕西、湖北大部,更延伸至河北、宁夏、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疆域。尽管剑南王建、淮南行密、晋北李克用、陇西李茂贞及辽东刘仁恭等割据势力并未将后梁视为正统,但其余诸侯皆对其称臣纳贡,接受册封。诸如岭南刘隐,被封为大彭郡王;湖南马殷,贵为楚王;闽南王审知,得赐琅琊郡王之名;江南钱镠,被封为吴越王;河北王镕,更获赵王之爵。一时间,后梁声威远播,四方震动。
朱晃称帝次年,李克用辞世,其子李存勖承袭晋王之位。彼时,潞州已遭梁军围困逾年,局势岌岌可危。李存勖见梁军防备松懈,遂亲率精锐之师突袭潞州,一举攻破梁军所筑夹寨,斩首梁军统帅符道昭,梁军大败,死伤万余人。此役胜利,不仅稳固了河东之南境,更使晋军得以虎视眈眈,窥伺后梁统治中心——河南地区,对后梁构成极大威胁。朱晃闻夹寨失守,大惊失色,忧心如焚。
然此际,后梁内部纷争频起,祸起萧墙。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成德节度使王镕,因朱晃削除异己之举而心生反意,竟举兵反梁,投靠李存勖,推其为盟主,共同举兵伐梁。朱晃听信谗言,枉杀佑国节度使王重师,并灭其全族,此举引发大将刘知俊疑惧,遂于同州起兵反叛,与李茂贞联手共讨朱晃。朱晃为人忌贤妒能,常以莫须有之罪名诛杀功臣。骁将邓季筠因马匹瘦弱而遭诛杀,大将李重允、李谠则以违抗军令之名被处决;宿将氏叔琮、养子朱友恭因牵涉唐昭宗被害案,为推卸责任,朱晃竟将他们残忍杀害;名将朱珍亦遭无故诛杀,诸将求情无果,被逐出朝廷;爱将李思安因受贬谪而心怀不满,终亦难免一死。后梁内部矛盾重重,实力大损,风雨飘摇。
开平四年(公元910)十一月,朱晃遣大将王景仁领兵讨伐成德王镕、义武王处直。晋王李存勖闻讯,亲率大军驰援。次年,两军会战于柏乡(今河北高邑县境内),梁军铠甲鲜明,光彩夺目,晋军初见颇感畏惧。然周德威善用兵法,先遣小股部队骚扰梁军,待其疲惫不堪之时,发动总攻,大败梁军,尸横遍野,军资器械遗弃无数。柏乡之战,成为梁晋争衡之关键转折点,自此晋军掌握战略主动权,后梁则陷入被动。
乾化二年(公元912),幽州刘守光(刘仁恭之子)进犯成德、义武二镇,李存勖率军赴援。刘守光自知不敌,遂向朱晃求援。朱晃为报柏乡之仇,亲率号称五十万大军攻晋。昼夜兼行,至下博(今河北深州),率五万精锐转攻蓨县(今景县)。此时晋军主力北攻幽州,南方空虚,晋军在赵州(今河北赵县)之驻军以小股部队骚扰梁军,晋将李存审又遣数百骑伪装梁军,夜袭朱晃营寨。加之被晋军释放之梁军士兵归来传言李存勖亲率大军来袭,朱晃惊慌失措,遂焚营夜遁。慌乱之中,迷失方向,竟走错百余里。河北百姓对梁军暴行怨声载道,纷纷持农具袭击之。朱晃连遭败绩,羞愤交加,狼狈逃归汴梁,病卧不起,后梁王朝自此江河日下。
乾化二年(912年),朱晃兵败退回汴梁,继而又转至洛阳,因其病势沉重,遂召朱友文自汴梁前来,以托付身后之事。然郢王朱友珪,虽为朱晃亲子,却不得其父之宠爱。友珪野心勃勃,涉足储位之争。此时,其妻张氏恰在朱晃身边侍奉,获悉此密谋,并得知朱晃有意将友珪贬为莱州刺史,遂将此情密报友珪。友珪闻讯惊恐万分,顿起杀心,遂买通禁军将校,率兵入宫,弑父夺位,于洛阳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