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丰收(1 / 2)圣历双姝首页

通州气候不像北方,这里炎热潮湿,竹楼茅草屋倒比石头房子住着舒适些。

正因如此,这里的粮食作物成熟期比北方短得多,一般能够做到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兴南王李端发给难民们的三种种子都有一些共性:不择地,成熟期短,产量大。

通州衙门虽然包房屋安置、分地、分良种,却不包农具和口粮。

农具和口粮虽不发,但可以租借,利息不高,也就三分。

口粮的品种更是单一,除了玉米,就是土豆。

即便如此,难民们也感激涕零。尤其是在知道通州的税率后,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留了下来。

兴南王就番通州后,便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将田租税率降为十五分之一。

对于定居通州的难民,兴南王又在这个基础上减了半,即按照三十分之一征收。

打圣历皇朝建立以来,各州税率就没有比这更低的。

不就是玉米和土豆么?

能吃就行!

吃饱了,就是干!

难民的生产力是巨大的。

通州的荒地以最短的速度变为农田,种上了玉米、土豆和红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物迅速的茁壮成长,不过三、四个月,就硕果累累。

难民们迎来了他们在通州的第一次丰收。

看着满山满谷的玉米、土豆和红薯,不少人激动落泪。

留下自家的口粮,大家自发的在

通州衙门门口排起了长龙。

交税、还粮,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通州,从此不再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转而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丰收之地、希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