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上增殖放流站宽敞的活鱼运输车,我们要赶往距离县城十几公里外的一家氧气厂拉运输活鱼时供氧的氧气罐。氧气厂坐落于一处不足百人的村庄,这里的房屋看上去都差不多,并没有高耸的砌砖院墙,家家用粗细不等的木棍围起了篱笆,房子多用木材和草毡搭建,很少可以看到砖瓦,车行在拐歪抹角的羊肠小道上,小道上的积雪使车走起来更加缓慢,时不时还会打滑,幸好司机师傅技术好,避免了冲撞到村民的篱笆院墙。每家屋顶上都伸出了低矮的烟囱,有些烟囱还冒着烟,冰天雪地中能够感受到屋内的温暖。我并没有理由推门往人家家里走,我就这样看着、想着、感受着,这是一个家,家里温暖了才有归属感、幸福感。家家院中占满了雪,两条分明的小路,一条通往栅栏门,一条通往院角落处的厕所口,整个村子的厕所也是统一由木头搭建的,看上去很整洁,雪天整个小院多了几分惬意和别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没有大富大贵的生活,但他们过得怡然自得,与天地同乐,整个小村显得其乐融融。省去了繁琐的砌砖上瓦,院落的通透把整个小村连结在一起,整个村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站在村子这头就能够向另一头的朋友打招呼,没有了封闭的院落就少去了一层隔膜,这样的村落更加轻松、自然,人与人之间保持着最初的关系更加的团结在一起。在东北大地上像这样迷人的村落并不少见,东北农村坐落在地广人稀的原野上,每个家庭靠耕耘黑土地为生,农忙时一起出耕将收获的稻谷源源不断地供给到祖国大地。东北的冬天来得比较早,忙过了一季水稻,大家得以享受清闲的时光,坐在一起话着家常,憧憬着来年的好收成。
氧气厂位居村落深处,院子很大,在村中略显繁华,大门敞开着,丝毫不用提防不速之客,夜不闭户成了村中的传统。我们在老板的帮助下顺利地将氧气罐装载上运鱼车,在几声清脆的喇叭声中迎着夕阳赶回县城。装上氧气罐的四轮车更显笨重,偶尔的转弯和加速都会使车发生一段扭动,我坐在副驾上紧张得紧紧抓住头上的扶手,时刻叮嘱着司机师傅注意过往的车辆,司机师傅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紧张,不用担忧。车离开村落的小路,在宽阔的大道上更加稳定。我们又回到了小城,这片富饶的地方。
车行驶到县城一处十字路上,发生了戏剧性一幕。车停在红灯前一段上坡的路段,路面上结了一层结实的冰,后驱驱动的运输车在冰上打起了滑,不断地转动就是无法前行,很快红灯变成了绿灯,后面的车摁了几声喇叭后放弃了催促转而驶向旁侧的道路顺利地通过了路口,我们留在原处继续打转。红灯再次亮起的时候我们还在原处,司机师傅加紧了车轮旋转的速度,车头前走过斑马线的行人警惕着望着我们的车辆谨慎地快速走过,生怕我们的车突然冲出冰层,走过后还不断地回头看我们在原地打转。车在加速中不但没有启动反而往后滑行,庆幸这段时间过往的车辆稀少,车在后滑时并不至于碰上靠近的车辆,就这样反反复复,经过了“红灯—绿灯—红灯—绿灯—红灯—绿灯”车才得以摆脱冰面的束缚,迎着夕阳落下的黑暗回到放流站。
就像第一次到小城一样,我们需要做得是从江中捕获到乌苏里白鲑鱼,将它们拉回到站内的孵化车间,用繁殖技术实现鲑鱼的人工繁殖,然后将受精卵及时带回到所里进行后期培养。回到小城我跟刘哥又赶去购置了几件棉大衣、白手套、棉帽子等御寒衣物,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后,才开始部署第二天具体的捕捞工作,直到深夜才卸掉一天的疲劳沉沉的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