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大宋朝堂,以两位宦官权势最重,其一自然是童贯。
其二,便是梁师成。
如果说童贯的势力在军队,那么梁师成则深耕于朝堂。
童贯控制了将领的升降,而在蔡京被罢相后,梁师成几乎控制了文官的升迁。
时任宰相王黼(fú)在拜相以前,父事梁师成,多亏了梁师成在背后出力,他才能够顶了蔡京的位子。
此前,人们称呼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至于梁师成,则被时人视为隐相。
权力的三角架构最为稳定,然而,随着蔡京致仕,而王黼的威望不足以与蔡京相提并论,如今朝堂的格局,便是以童贯、梁师成分庭抗礼。
一人把持军队,一人把持朝堂,权力斗争在所难免。
关于平定方腊叛乱的人选,最初时,梁师成举荐宦官谭稹为宣抚使,由他一人领兵南下。
谭稹正是梁师成的党羽。
而童贯如何肯给到梁师成插手军队的机会,他自告奋勇,兼任了江淮荆浙宣抚使,而在梁师成的争取下,谭稹也得以改任两浙制置使。
童贯达到了他的目的,有他在江宁府看着,谭稹尽管名义上执掌西路军,却没有机会在童贯的眼皮子底下做些小动作。
至于梁师成,也不过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他的目的只是运作谭稹一同领兵南下,就是想让官家知道,大宋能抚军的宦官,可不止童贯一人。
不过,童、梁二人斗而不破,至今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这从谭稹在童贯面前的态度就能窥见一二。
童贯的主要精力放在平叛与伐辽之上,而梁师成则是要阻挠蔡京复出。
蔡京因为年迈被迫致仕,但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坛,其党羽太宰(副相)余深、少保邓洵武、资政殿大学士兼知应天府薛昂等人一直在为蔡京的复出造势。
蔡京、童贯、梁师成曾经沆瀣一气,但在蔡京第三次被罢相以后,阻挠他复出,符合童、梁二人共同的利益。
梁师成自不必多说,蔡京复出,直接威胁到他对朝堂的掌控。
至于童贯,自政和五年(1115年)宋廷开始运作伐辽起,最开始,是由蔡京、童贯具体负责,高层决策也由二人共同完成。
《宋史·郑居中传》记载:朝廷遣使与金约夹攻契丹,复燕云,蔡京、童贯主之。
但在伐辽之议进入准备阶段以后,童贯与蔡京开始争权。
随着童贯于政和七年(1117年)以陕西、河北、河东三地宣抚使的身份兼领枢密院事,取代了蔡京的心腹,知枢密院邓洵武,成为枢密院的实际掌控者。
蔡京最终被童贯彻底排挤出伐辽之议,二人势同水火。
《宰辅编年录校补》记载:及贯(童贯)兼宣抚河北,遂欲专北事,京(蔡京)愈不堪...于是京罢省细务,五日一朝,贯时领枢密院,遂日出赴朝班。若京是日入,则贯避不复朝,他日则如故。
也就是说,曾经的亲密盟友,此时已经彻底决裂。
蔡京在被排挤出伐辽之议后,就立即改变了立场,由支持伐辽,转变为反对伐辽,并常常给童贯使绊子。
童贯自然不希望蔡京第四次拜相。
故而,童、梁二人不敢斗得太狠,免得官家又把蔡京召唤回来,恢复政和年间公相、媪相、隐相三相并立的格局。
宫城,文德殿。
方腊的首级已经被童贯送来了汴京,赵佶龙颜大悦:
“媪相知人善用,拜辛永宗为先锋,两战击溃十万贼寇,如今方贼已死,荡平江南,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