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从国用的角度来说,朕的这些藩王亲戚,他们的田亩是不缴纳任何赋税的。现在这样一改,无论是佃户、耕牛、种子还是管理,完全由他们自己承担,自己去操心,诸藩彻底的自食其力,还要缴纳赋税。”
“就以福王为例,万历爷给他的两百万亩田地,去掉种田佃户的工钱口食,每年大约可得至少两百万石的纯收入,如今年赋四斗,朝廷财政便能从福王这片田产中收取八十万石的年赋,福王叔自己能剩下一百二十万石。若福王叔愿意像朕一样,只留两斗,让佃户宽裕一些,那一年也能剩下四十万石。这还只是福王一家,如果诸多藩王、郡王都照此办理,每年至少可以让朝廷增加上千万石的收入。这也是与万民共担国用的应有之义。”
大臣们是知道国用不足的,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家也缴纳田赋商税,而是总想削减藩王的待遇,从藩王的赐田和禄米中抠出一些来。
王战当然知道他们历来的想法,便从国库收入上给他们算一算账,尽可能的减少一些阻力、获取他们的一些助力,虽然程度很可能是聊胜于无。
“理虽是此理,然......”李国普心里对于放藩王出樊笼还是转不过弯来。不止是他,其实所有大臣都是如此。减少禄米、减少赐田、从藩王身上往外抠钱他们愿意,但是把藩王放出来就坚决不愿意了。
“圣上——”
“好啦,朕马上就召诸王进京,与诸王谈过之后,会将法度与诸位爱卿商议,到时诸位爱卿就明白了,今日此事就先不必再议了,朕也不是今天立刻施行。”王战不想浪费时间,有了制约的制度措施,一切自明。
“微臣遵旨。”李国普虽无奈,但皇帝说不是立刻施行,还要商议制约的法度,便不再争讲,退回了朝班。
“既然说到诸王,朕再强调一遍最基本的道理:大曌田亩有限而赐田无尽,赐田不纳田赋,赐田必定倾覆大曌;同样,大曌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优免之田同样不纳田赋,若朝廷还是优免,长久下来,则优免之田必定如无尽赐田一般倾覆大曌。所以,诸王之赐田与读书人优免之田,同为天下大害。大曌若想长久,必须有田者皆纳赋,废除优免特权,进而废除任何特权,希望诸公牢记此理。”
王战将大曌两大危机根源摆在一起,清清楚楚的总结了出来,摆在了桌面上。
王战作此总结并非只为了推行田赋新政。前面论证了那么多、论证得那么充分,单只为了眼前的新政,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王战是为了邸报上能更清晰明了,让老百姓听得清楚明白,然后能清晰地载入史册,让亿万百姓、以及后世世世代代的百姓从此都能牢记特权之害。
两大危机根源,总结到最后,其实就是两个字:特权。凌驾于律法与公平之上的特权。
“臣等谨记。”
虽然皇帝将读书人田亩优免特权与藩王赐田同列为天下大害,令一众大小臣工极不舒服,但论辩至此,事实清晰,道理穷尽,读书人优免之田与藩王赐田并无本质区别,他们也只能应是。
“特权”二字在他们心中上下翻滚。
......
“无论是英明神武还是昏庸无道,朕自己不想做评价,但朕有一件事情是一定不会做的,那就是干涉史官。无论《实录》中会如何记载朕,朕都不会去干涉,朕在朝堂上说出的话、做出的决策,朕自己就要刊载于报上,公之于天下。诸位爱卿还有什么想说的,也都可畅所欲言,一并刊发出去。”君臣相对静了一会,王战收拾思绪,和声说道。
“陛下,不知陛下刊发之后要如何做,可否告知臣下?”李国普问皇帝,众大臣都竖起了耳朵。
“朕不是说了吗,朕要问道天下,与天下人商议天下事。邸报快马加鞭送至大曌最远之地按半月考虑,各地得知之后再议论争辩一个月,最远之地的士子、乡绅、商贾乃至于愿意来的农夫商户,来京城,路上耗时充裕一些考虑,再两个月,朕决定,十月初一在京城举行问道大会,天下之人可在此大会之上畅所欲言。有理有据有代表性的立论,邸报予以刊载,供天下人品评。”
决定召开这次临时朝会的时候王战就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问道天下?一番充分的论辩之后再次听到这四个字,群臣感受到了不同的滋味。
皇帝这是要效仿石渠之会、白虎之议?众大臣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两次经学盛会,但看皇帝今日种种,显然又大有不同。
众臣心思翻涌,王战却没有理会他们的心思。
“还有,朕差点忘了,上个月就说过的,皇城之中,每年靡费颇多,朕现在每天吃在军营,皇后和诸妃胃口也没有多大,每餐四菜一汤足矣,朕决定,今日以后由皇后掌管宫中饮食,把尚膳监、甜食房、酒坊之类的都管起来,节省内官人力,除节日以外,以后朕之一家每餐四菜一汤。”
王战继续扔炸弹、劈雷霆。
“朕之一家不过数人,哪需要那么多人侍候?朕要把至少九成的内官和宫女派去皇庄耕作、工坊做工,皇庄的田亩如果不够,那就去开垦荒地,宫女愿意的可以嫁人,所有内官和始终没有嫁人的宫女老迈之后,都在皇庄养老,朕会让他们衣食丰足,老有所依。”
一方面,王战是真的不觉得皇宫需要那么多人,确实毫无意义,靡费民脂民膏;另一方面,隐藏在这个决定下面的是王战清醒的认识:
今日之后,饮食和宫廷侍卫决不能掌握在别人手中。
自己必定要推行更多的东西,上个月说过的事也可以真正实行了,这样下去,只会让人想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害怕,所以,“凡圣驾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办之”,这种情况必须立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