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章 三王世家(1 / 2)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首页

“大司马臣霍去病昌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错爱,使我霍去病能在军中供职。本应专心思考边防事务,即使战死荒野也无法报答陛下,居然敢考虑他事来打扰陛下。我这样做,实在是因为看到陛下为天下事忧劳,因哀怜百姓忘了自己,减少了食膳音乐,裁减了郎员。皇子们赖天保佑,长大成人,已能行趋拜之礼,但至今未封号位设师傅官,陛下谦恭礼让,不怜悯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号,但不敢越职进奏。我不胜犬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希望陛下鉴察。霍去病昌死再拜进奏皇帝陛下。”三月乙亥日,御史臣霍光兼尚书令上奏未央宫。皇帝下诏道:“下交御史办理。”

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日,御史大臣光继续守着尚书令,跟丞非一起,把御史的文书下达了,说:“丞相青翟、御史大夫汤、太常充、大行令息、太子少傅安,我们这些人一起商量了关于大司马去病的奏疏。去病说啊:‘陛下您太信任我了,让我这待罪之身还能为国家效力。我本来应该专心打仗,可是看到陛下您这么辛苦,为了国家和百姓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上了,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皇子们也长大了,可还没有正式的名分和师傅。陛下您总是这么谦虚,我们大臣们看着都着急,但又不敢乱说话。我就斗胆请求陛下下令,趁着盛夏的吉时给皇子们定个位吧。’皇帝已经批示交给御史处理了。我们现在跟中二千石、二千石大臣贺等人商量了一下:古时候分封土地建立国家,设立诸侯来承天受命,这是为了尊崇宗庙、重视国家社稷。现在去病上疏,不忘自己的职责,还顺便宣传了陛下的恩德,说陛下您这么谦虚,为了国家都顾不上自己了,还担心皇子们没有名分。我们青翟、汤等人应该遵守职责,虽然愚钝但还是想尽力办事。现在正是盛夏吉时,我们恳请陛下立皇子闳、旦、胥为诸侯王,并请求批示所立国的名字。”

皇上批复道:“听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姬姓的并列其中,有子爵、男爵、附庸国什么的。按照礼制,‘旁系子孙不能主持祭祀’。说分封诸侯是为了重视国家社稷,我可没听说过这种说法。而且,老天可不是专门为了君王才生养百姓的。我德行不够,天下还没安定,就急匆匆地把没教育好的小子封去掌管连城,那我这些得力干将们能得到啥鼓励啊?还是再议议,干脆以列侯的身份把他们养在家里算了。”

三月丙子日,奏章又递到了未央宫。“丞相青翟、御史大夫汤冒死进言:我们跟列侯婴齐、中二千石大臣贺、谏大夫博士安等人商量了一下。听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姬姓的并列其中,一起辅佐天子。康叔因为祖先显赫,伯禽因为是周公的儿子,都建国当了诸侯,一起辅佐周天子。百官都遵守法令,各尽其职,国家体制就完备了。我们觉得,分封诸侯是为了重视国家社稷,因为四海之内的诸侯都会各尽其职,进贡祭祀。旁系子孙不能主持祭祀祖先,这是礼制。分封制度让他们守卫国家,这也是帝王推行德政、教化百姓的方式。陛下您继承天命,开启圣明之治,尊崇贤人,彰显功绩,让已经灭亡的国家复兴,让断绝了的继承者得以延续。您续封了萧何的后代在酂县,表彰了功臣平津侯等人。您明确了六亲的顺序,显明了天子的亲属关系,让诸侯王和受封的贵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封子弟土地和城邑,赐予他们封号,尊立了百多个国家。但如果把皇子封为列侯,那就尊卑不分,地位错乱,这样就没法把制度传给万世了。所以,我们请求立皇子闳、旦、胥为诸侯王。”三月丙子日,这份奏章又递到了未央宫。

皇上批复道:“康叔的亲戚有十个,但只有他独尊显贵,那是因为表彰他的德行啊。周公祭祀天地时,用的是白毛黑蹄的公牛,所以鲁国才有这种祭祀用的牲畜。其他公侯的祭祀牲畜就不带这种毛色,这就是贤能与不贤能的差别啊。‘高山让人仰望,大路让人向往’,我对此非常向往啊。所以,先不急着封王,先让他们以列侯的身份住在家里,这样挺好的。”

四月戊寅日,奏章又递到了未央宫。“丞相青翟、御史大夫汤冒死进言:我们跟列侯、二千石大臣、谏大夫、博士庆等人商量了一下,又斗胆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皇上批复说:‘康叔有那么多亲戚,但只有他独尊显贵,那是因为表彰他的德行啊。周公祭祀天地时,用的是白毛黑蹄的公牛,所以鲁国才有这种祭祀用的牲畜。其他公侯的祭祀牲畜就不带这种毛色,这就是贤能与不贤能的差别啊。“高山让人仰望,大路让人向往”,我对此非常向往啊。所以,先不急着封王,先让他们以列侯的身份住在家里,这样挺好的。’我们青翟、汤,还有博士将行等人,都听说康叔有那么多亲戚,武王继承大统,周公辅佐成王,那其他八个人都是靠着祖先的尊贵,被封为大国的诸侯。康叔当时年纪还小,周公身居三公高位,伯禽则在鲁国开国称王,大概是因为封爵的时候,他们还没到成年吧。后来康叔平定了禄父的叛乱,伯禽也剿灭了淮夷之乱。以前五帝的制度各不相同,周朝有五种爵位,春秋时则分为三等,都是根据时代来安排尊卑次序的。高皇帝拨乱反正,彰显崇高的德行,安定天下,分封诸侯,爵位分为二等。有的皇子还在襁褓之中就被立为诸侯王,辅佐天子,这是万世的法则,不能轻易改变。陛下您亲身实践仁义,躬行圣德,文武双全。您彰显慈孝的品行,广开贤能之路。对内表彰有德之人,对外征讨强暴之徒。您的威望远至北海,西域的月氏国,还有匈奴和其他西域国家,都举国归顺。军需器械的费用,也没有向百姓征收。您甚至动用了御府的珍藏来奖赏有功的将领,开放粮仓来救济穷人,还减少了驻守边疆的士兵数量。各地的君主,无不被您的风范所影响,心悦诚服地接受您的教化。远方的异族,也通过多重翻译来朝见您,您的恩泽遍及四海。所以珍奇的野兽都出现了,五谷也丰登了,这都是上天对您的回应啊。现在,诸侯的旁系子孙都能封到诸侯王的地位,而皇子却只能封为列侯,我们青翟、汤等人私下里反复考虑,都觉得这样尊卑失序,会让天下人失望,实在不可行。所以,我们请求立皇子闳、旦、胥为诸侯王。”四月癸未日,这份奏章又递到了未央宫,但皇上留中不发,没有给出明确的批示。

“丞相青翟、太仆贺、代理御史大夫职务的太常充、太子少傅安等人,硬着头皮上奏说:我们之前已经跟大司马去病一起上疏了,说了皇子们还没个正式名分这事儿。我跟御史大夫汤、中二千石、二千石、谏大夫、博士庆等人,也是硬着头皮请求立皇子闳他们为诸侯王。陛下您总是那么谦虚,把文武大臣都夸得天花乱坠,还亲自操持这些琐事,就是考虑到皇子们还没受过教育。那些大臣们议论纷纷,儒生们各持己见,搞得您心里也挺纠结的。您坚决推辞,不肯答应,最后决定让皇子们先当列侯。我们青翟等人又偷偷跟列侯寿成等二十七人商量了一下,大家都觉得这样尊卑失序了。想当年高皇帝打下天下,成为汉太祖,广封王子王孙,辅佐皇室。先帝的法规不能改,那是为了彰显天子的尊贵啊。所以我们请求史官选个吉日,准备好礼仪,御史大夫再奏上舆地图,其他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皇上批复:“可以。”

四月丙申日,奏章递到了未央宫。“太仆贺代理御史大夫职务,硬着头皮上奏说:太常充告诉我,卜卦结果显示四月二十八日乙巳那天,适合立诸侯王。我也硬着头皮奏上舆地图,请求批示所立国的名字。关于礼仪的部分,我会另外奏报。我再次斗胆请求。”

皇上批复:“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四月丁酉日,奏章再次递到未央宫。六年四月戊寅朔日,癸卯日,御史大夫汤传达给丞相,丞相再传达给中二千石、二千石大臣,他们再传达给郡太守、诸侯相,最后由郡县官员传达给相关办事人员。一切按照法律法规来执行。

话说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册立皇子闳为齐王。皇帝说:“哈哈,小子闳啊,你接过这代表东方的青色社稷吧!朕继承祖先基业,遵循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你在东土,世代作为汉朝的藩属和辅佐。哈哈,你可得记住啊!恭敬地听从朕的诏令,要知道天命不是永远不变的。人嘛,还是得向善积德,这样才能明显地光彩照人。如果不图谋正义,那就会让君子懈怠。你得全心全意,恪守中正之道,这样天禄才会永远延续。如果你有什么过错和赃物,那就会给你的国家带来灾难,也会害了你自己。哈哈,保卫国家,爱护百姓,这可不是小事,得恭敬对待啊!你得时刻警醒自己啊!”

这就是册立齐王的诏书。

再说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又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册立皇子旦为燕王。皇帝说:“哈哈,小子旦啊,你接过这代表北方的黑色社稷吧!朕继承祖先基业,遵循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你在北土,世代作为汉朝的藩属和辅佐。哈哈!那个荤粥氏啊,他们像老野兽一样残忍,侵犯抢劫,还勾结边境上的奸民作乱。哈哈!朕已经命令将领们去征讨他们的罪行,万夫长、千夫长,还有三十二位君主都来啦,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打败了敌军。荤粥氏被迫迁徙,北疆也因此安定了。你得全心全意,别心生怨恨,别炫耀自己的德行,也别放松戒备。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不能随便出征。哈哈,保卫国家,爱护百姓,这可不是小事,得恭敬对待啊!你得时刻警醒自己啊!”

这就是册立燕王的诏书。

最后,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还是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册立皇子胥为广陵王。皇帝说:“哈哈,小子胥啊,你接过这代表南方的红色社稷吧!朕继承祖先基业,遵循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你在南土,世代作为汉朝的藩属和辅佐。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大江以南,五湖之间,那里的人心思轻浮。扬州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属国,但不能用政令来约束。’哈哈!你得全心全意,战战兢兢,保持仁爱顺从,别轻浮好动,也别亲近小人,要遵守法度和规则。书上说:‘臣子不能作威作福,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哈哈,保卫国家,爱护百姓,这可不是小事,得恭敬对待啊!你得时刻警醒自己啊!”

这就是册立广陵王的诏书。

太史公说啊: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富有,亲近一个人就希望他尊贵”。所以啊,王者们划分疆土建立国家,分封子弟为王,这么做就是为了表彰亲亲之情,排序骨肉之亲,尊奉先祖,使支系显贵,让同姓之人在天下广泛分布。这样一来,形势就稳固了,王室也就安定了。这种传统啊,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也没啥特别的,所以就不详细说了。至于燕齐那些事儿,真的没啥好聊的。不过呢,封立这三个王的时候,天子恭敬谦让,群臣坚守道义,那些文辞啊,真是灿烂夺目,特别值得一看,所以我就把它们附在世家里面了。

褚先生接着说:嘿嘿,我这个人有幸因为擅长文学而当了侍郎,特别爱看太史公的列传。列传里提到三王世家的文辞特别精彩,可是我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完整的世家记录。于是呢,我就偷偷从那些喜欢讲古老故事的长辈那里,拿到了他们的封策书,然后把这些事情编排起来传下去,好让后世的人能看到贤明君主的意图。

听说啊,在孝武帝的时候,他同一天就拜了三个儿子为王:一个封在齐,一个封在广陵,还有一个封在燕。这三个王都是根据他们各自的才能和智慧,还有土地的好坏、人民的多少来制定策书,用来告诫他们的。策书里说啊:“你们世世代代都是汉朝的藩属,保卫国家、治理百姓,这事儿可得认真对待啊!你们可得好好记住!”哎呀,贤明的君主做的事情,真不是我们这些见识浅薄的人能理解的,非得是那些博闻强记的君子才能深入研究明白。至于策书的次序、文字排列、简牍的长短,那都是有深意的,可惜啊,没人能懂。我就把这些真实的草拟诏书整理了一下,编在左边,让看的人自己去琢磨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