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部队医院(1 / 2)当医药代表的日子首页

李越把自己从肿瘤医院所了解到的情况和建议向郑总做了汇报,郑总很重视,跟公司老总胡丽珍以及那位副局长出身的副总一起做了讨论。

作为护士出身的郑总和胡总立刻就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及其所蕴含的商机,而那位从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岗位上下海经商的副总,也很容易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于是,公司迅速做出了决定,并由郑总在周一上午的例会上布置了新的销售政策调整。

郑总本来提议,让李越来做个经验分享和讲解,但被李越推辞了。他说自己刚来公司不久,还不到一个周,人都认不全,不太合适,而且用经验分享的方式力度也不够。最终由李越编写了一个方案,郑总以公司销售政策和策略调整的形式做了传达和宣讲。

无论在国有单位还是私营企业,只要对自己有实实在在好处的措施,是最容易获得认可和落实的。果然,大家只是简单地议论了一下,就欣然接受了。

会议间歇,大家在会议室吃着胡总给的巧克力闲聊了一阵,李越也有机会认识了一些老员工。公司的人其实并不多,内、外勤总共也就十几个人。但他记人的本领实在不怎么样,一个多小时后出了门,就只能回忆起两个名字了,一个是李芃,一个是麦贤超。

前一个是因为字不认识,刚开始以为是“李鹏”,李芃很熟练的解释了一下,李越才学了一个新字;后一个是因为听了名字误以为他是战斗英雄麦贤德的兄弟,至少是一个村的,结果问了一下,人家说不认识。

【备注:麦贤得,海军在1965年的“八六”海战中涌现出的著名战斗英雄,“钢铁战士”,广东饶平人。】

会议结束后,大家就各自安排,就像是电影里的部队开完作战部署会议,各自领了任务奔赴战场一样。李越打算今天去自己负责的两家部队医院拜访一下。

很多人都觉得,部队医院不容易打交道,李越倒是一点也不打怵,他爱人就是军医,结婚以后就住在部队大院里,所以他对部队医院简直就是熟得不能再熟了。

部队医院在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当然是与战争有关的,部队在战争年代需要自己的医院为官兵治疗伤病,同时也会为驻地的老百姓看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军陆续裁掉了一批医院,后来也一直在陆陆续续地裁撤,直到现在,每个地级市还有至少一所部队医院,甚至在一些县级城市也还有。而且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很多部队医院所在的位置,也从原来的城乡结合部甚至郊区,变成了新的主城区繁华地段。

部队医院的主要职责当然一直是为官兵治疗伤病,同时也为驻地的老百姓看病,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军民鱼水情的真实体现,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

部队医院本来一直有自己的独立供应保障系统,不仅有自己的医疗技术人员培养体系,而且药品、设备,以及耗材和后勤供应,都由部队的后勤(联勤)体系集中采购和发放。

但开放之后,供应保障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各个医院逐步开放了采购供应系统,也跟地方的供应销售体系挂钩,因此,地方上的销售体系也进入了部队医院。

不仅如此,当后来民营医院逐步兴起的时候,很多从部队医院出来的自主择业、转业和退休的军医、军护,被这些医院聘请,成为了民营医院的主力,有的还当上了院长、主任,由于这当中有很多人的年龄、职称、技术和管理能力都在“当打之年”,胆子大、点子多,为民营医院提供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手段,为民营医院的飞速发展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