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 生邪念(1 / 2)系统罩我去宅斗首页

林府来接梅良莘的轿子自然是林雅菡县主规制的日常轿。

日常轿虽然不及林雅菡正式出行用的正轿,但差别只是细节的花纹与装饰没有那么繁复。

梅良莘看到这轿子,心中还是小小地激动了一下。

以梅家的家产来说,虽然养不起专门负责抬轿和维护轿子的“轿班”,但是让梅良莘出门去租个轿子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梅家并非官身,若不是梅德煋有秀才功名在身,梅良莘作为他尚未出阁的妹妹怕是连轿子都不许乘坐的。

但一般人家用的轿子轿身只能用普通的布制作,而且还不能家顶。

可林雅菡这轿身用的却是软罗呢,这在一般人家可是做秋冬衣服的布料。尽管日常轿的轿身没有正轿那么豪华,但是深蓝色的布料上还是有用银丝绣成纹饰。而且最彰显身份的自然是轿顶,贵族女子可用红色轿顶且有华盖装饰。

“梅姑娘,可有什么不妥?”负责接人的婆子见梅良莘迟迟没有上轿,于是忍不住出言询问道。

“没有。”梅良莘略带歉意地笑着说道,“是我一时恍了神。”

婆子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撩起了轿帘。梅良莘在丫鬟的搀扶下走进了轿子,然后轿帘就落了下来。

轿子里是梅良莘在林府闻习惯的梨子香,清冷中略带一丝甜甜的味道。

梅良莘第一次知道林府惯用果香的时候还有些惊讶,因为大户人家为了炫耀财富多用沉香、乌香这些昂贵的香料,再不济也是檀香。

哪怕家里的小姐因为年纪轻不喜欢这种过于沉重的香味,那也大多选择花香。尤其是林府不仅有全雍州数一数二的后花园,而且林家的田庄也有好几处都是用来种植花草的。可林雅菡却爱果香,尤其是味道清淡的梨子香和酸甜相杂的橘子香。

林府是有专门的轿班,负责抬轿的轿夫不仅身强体壮且精湛技艺。因此梅良莘坐在轿内并没有觉得多摇晃,而且轿夫们的走动的速度不急不缓又不会忽快忽慢。

梅家虽然家世富裕但并非权贵出身,所以从梅家到林府还是有段距离的。

坐在轿子里,梅良莘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自己哥哥介绍给林雅菡。除此之外,如何才能撮合这一对并不门当户对的男女呢?

“再过一两月怕是最好的时候了。”梅良莘忽然低声说道。

古人说“守孝三年”但实际却只是“二十七个月”,而且真正要守孝这么长也只有逝者的亲儿子及未出阁的亲女儿而已。古人重孝,不仅孝期有诸多规矩,连守满孝期后的“除服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繁琐的过程。

这天丧家不仅要祭奠逝者,同时还要开祠堂禀告祖宗,最后还要宴请亲朋好友。从这天开始就表示丧家重新回归主流社交场合,宴请的帖子也不必避讳自家了。

正因为除服日如此重要,所以梅良莘笃定林雅菡那日肯定要代表林府宴请林氏族人及安西府的权贵。如果能在这一天让大家知道林雅菡对自己哥哥梅德煋“芳心暗许”的话,哪怕当今圣上已经许诺会赐婚,那赐婚的对象也只有自己哥哥了。

“为了我们梅家,就苦一苦县主吧!”梅良莘宽慰自己道。

“梅姑娘,咱们已经到了。”负责接人的婆子在轿子外说道,“我们姑娘正在傲霜院忙着处理府内的事情就不能来接梅姑娘了。但我们姑娘吩咐了,让我们务必好好伺候您。这次您还住在上次的院子里,若是有什么不妥,您尽管吩咐我们。”

“县主客气了。”梅良莘下了轿子之后,谦卑地说道。“能来贵府做客已经是邀天之幸,民女还能有什么要求呢?烦请嬷嬷带我去院子吧!若是县主得空了,我再过去请安。”

婆子点点头,带着几个刚留头的小丫鬟簇拥着梅良莘进了后院。

虽然此时已经是初秋时节,但林府后院的花草却还是郁郁葱葱。不仅月季、海棠、三角梅和天竺葵这种花期较长的鲜花还在那争奇斗妍,而像菊花、桂花、木芙蓉和桔梗花等秋季盛开的鲜花此时也不甘人后地争相怒放。一时间院子里是五颜六色好不热闹,人在其中行走就仿佛漫步五彩霞云上。

回到自己已经来住过好几次的山榴院,梅良莘给了小丫鬟们几个荷包。

“比不得你家县主大方,但你们拿去玩吧。”梅良莘笑着说道。

小丫鬟们没有拒绝,接过荷包便行礼道谢。

梅良莘借口自己有些累就将丫鬟和婆子都打发走了,自己就歪在卧榻上想着心事。

小丫鬟们出了山榴院就嘻嘻哈哈打开了荷包,然后被荷包里近一两的银锞子给吓到了。

林雅菡虽然不吝赏钱,可奖赏是有等级的,而且同等级的奖赏在不同等级的人身上也是有所差别的。

像这种日常的事情,小丫鬟们能拿到的赏钱不过就是100钱、200钱,大致相当于她们半个月的月钱。

倒不是林雅菡刻薄这些下人,毕竟连在林雅菡身边伺候的一等大丫鬟如青黛和白苏也不过2两银子的月钱。

这些丫鬟婆子等仆人除了月钱之外,每一季都至少有两身到四身衣服,过冬还有额外的冬服。同时丫鬟婆子在府里做活的时候是食宿全包,甚至遇到胃口小的还能带点饭菜回家。并且夏天有冰饮子,冬天有汤婆子,月钱真的就是实打实拿到手的全部钱了。

看到小丫鬟惶恐的模样,跟在身边的管事嬷嬷也皱了皱眉头。给这么多钱那就不是赏钱了,反而是另有图谋的拉拢人心。

“你们且拿着吧。”嬷嬷也没有收缴丫鬟们的赏钱,但是已经决定将这件事禀报上去,同时不让这些丫鬟再接近山榴院和梅良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