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一章 河图、洛书(1 / 2)黄山云隐录首页

另一种则是尧舜禅让的传统。

与血腥的“汤武革命”相比,“禅让”显得更为复杂且遥远。

在先秦时期,儒家并未过度推崇禅让制度。

尽管儒家赞美尧舜的贤德,但其思想体系以西周礼乐为基石。

因此更加倾向于支持宗法继承,对禅让并不热衷,荀子甚至明确反对禅让。

法家对禅让的态度则更为激烈,韩非子直言禅让根本不存在,舜和禹的继位都是篡权行为。

《竹书纪年》中更有记载,尧是被舜逼迫退位的。

墨家虽极力推崇禅让,但他们在先秦儒家眼中却是大敌。

禅让观念的复兴,主要兴起于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纷纷打破旧贵族的世袭制度,主张“选贤与能”。

君主的禅让,作为选举贤能的最高形式,曾一度风靡,如秦孝公曾考虑禅位给商鞅,燕王哙也曾禅让给国相。

从战国后期至汉朝,选举贤能成为许多君主帝王所认可的理想政治模式。

刘歆的父亲刘向在《说苑》说,始皇帝曾言:

“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而司马迁笔下的汉文帝,在立太子前也流露出类似的想法:

“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当然,汉文帝并非真的打算禅位,这只是他立太子时的谦逊之辞。

也是因为他生于楚汉相争的“后战国”时代,对禅让之事并不忌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禅让逐渐变得敏感起来。

汉宣帝时期的司隶校尉盖宽饶,因在奏章中言辞激烈地讽谏汉宣帝不要重用宦官,并涉及禅让之事,最终被迫自杀。

后来,随着五德终始说的广泛流传,人们开始相信天命会转移、朝代会更替,天下并非一家一姓所能永远拥有,禅让的敏感性才逐渐降低。

因此,王莽早就考虑过通过禅让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但是他又遇到了另一个棘手问题:

禅让需要由现任帝王来执行,但当时汉朝并无皇帝在位,只有一个尚未正式登基的皇太子刘婴。

那么,即使汉朝愿意禅让给王莽,又该由谁来执行这一仪式呢?

根据五德相生的理论来推演,汉朝的德行已经衰败,天命已经转移到了新的统治者身上。

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合法的仪式或行动来正式完成权力的交接。

毫无办法的王莽,只能决定采取改元的措施。

他命人前往兰台查阅汉哀帝当年改元为“太初元将”时的档案记录,

并找到了夏贺良等人为汉朝“再受命”所制作的谶书。

以此为依据,王莽决定效仿汉哀帝的做法,将年号改为“初始”。

这个年号寓意着万物重新开始、本源复原的纪元来临。

并强调了从此不再有“摄皇帝”的存在,而是迎来了“假皇帝”的新时代。

王莽虽然离成为“真皇帝”只有一步之遥,却一直找不到合法,且正当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还是陷入了困境之中……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王莽的想象力已经匮乏,但有利可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