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7章 乾隆六下江南赋诗(1 / 2)历史追光者首页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心系民间百姓,以视察之名深入江南各地,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查看水利工程等民生设施的运转情况,充分彰显了皇威。江南地区的繁荣昌盛,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美食以及温婉动人的美女。

乾隆皇帝被江南的美景深深吸引,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杭州西湖的波光潋滟、扬州瘦西湖的旖旎风光,无不让他流连忘返。

他在南巡期间留下大量诗作,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既以宏大视角描绘江南壮美,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又能细腻捕捉婉约之美,如“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这些诗作不仅是他对江南风光的赞美,更是对江南文化的推崇与传承。

乾隆六下江南赋诗,促进了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联系。这些诗作和南巡故事成为研究清朝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了解江南历史变迁提供独特视角。

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江宁织造府曾是曹雪芹家族居住之地,在雍正五年,曹雪芹家被抄家,此后江宁织造府空置。

乾隆选择此处作为行宫,或许有对祖父康熙南巡的效仿,也可能出于对江南地区的重视以及对这一有着特殊历史意义之地的关注。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下江南,当时乾隆帝 40 岁,乾隆帝陪同皇太后从京师出发,经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历时 110 天。

在淮安,乾隆看到城北一带内外皆水,仅筑土堤防御,认为此地人烟稠集,若遇洪水难以承受,于是命改建石堤以资保障。

到达江南后,乾隆赐江浙书院殿板经史,将武英殿所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发给各个书院。

经过江苏和山东时,乾隆下谕将乾隆元年至十三年其积欠地丁银 280 万余两、山东欠谷 97 万余石免除。

到达杭州后,乾隆进行阅兵、参观西湖,然后祭祀禹陵;在回去路上到江宁祭奠明太祖陵,之后又到泰安府东岳庙拈香。

乾隆在此次南巡中也留下了不少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千里莺啼绿映红”。

乾隆第二次下江南(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帝 46 岁)

乾隆帝偕同皇太后从京师启程,沿与第一次类似路线南巡,历时 105 天。

沿陆路去泰山祭祀进香,路过平原县。当时平原境内数月不见雨雪,河水干涸,井水也日渐枯竭。

乾隆一行仪仗、銮驾数千人马行至大营张村时,皇帝妃子饥渴难耐,进驻驿站休息。喝到的水味咸苦涩,乾隆便命令官员差人寻找水源。

差人在距离驿站西南方向 5 公里的太平庄,发现这里的井水质甘水甜,绵软爽口,且有数口水井遍布庄内。皇家车队随即移銮太平庄,在此安营扎寨,驻跸休息。

乾隆见众人在此解决了旅途饥渴劳顿,龙颜大悦,重赏寻水差人,当即口谕下旨,御赐“太平庄”为“饮马店”,这个村子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乾隆这次下江南治理水患。他果断派出嵇曾筠等水利能臣执行“抽薪之计”。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周边地区,高堰等地,以及高邮等沿淮地区,还有长江流域的扬州、镇江等长江沿岸城市附近水域及长江下游的一些支流区域实施了这一水利工程。

他们通过调整水闸开合控制排水量,降低水位;大力疏浚河道,清理泥沙杂物,让水流更加顺畅;加固堤坝,防止河水溢出。

最终,经过五年的修建维护,河流河畔良田不再被淹,农民们可以安心耕种,江南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安稳,为江南地区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乾隆第三次下江南(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乾隆帝 51 岁)

乾隆视察了黄河,他发现洪泽湖盛涨下河常受水患,于是规定高堰五坝水志,“上坝增一尺之水,下坝开十丈之门”。亲自监督执行,缓解了下河地区水患压力。正如乾隆可能留下的诗句“黄河浩荡映天光,治水安澜意韵长。高堰五坝规有序,下河百姓乐安康。”

又到海宁阅海塘,深知其对江浙财富重镇的重要性。全面考察部署,下令加强建设,提高抗灾能力。调拨资金人力,确保海塘坚固,保障经济稳定。乾隆吟“海塘坚固护江浙,财赋重镇稳如磐。万民安居颂盛世,江山永固映波澜。”

视察邵伯金湾闸,亲自测量泄水情况。针对问题下令引河拓宽加深,西湾埧再落一尺,拆两闸建石埧筑土堤挑引渠,解决湖水淤壅,改善泄水。乾隆感慨“邵伯金湾察水情,引河疏浚意难平。闸坝调整谋福祉,水利安澜万世名。”

乾隆来到西湖龙井,在神运石上题诗“移来不借五丁穿,峭蒨亭亭一朵莲。闻说铁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乌年。”壬午暮春御题。下钤“乾隆御笔”方印。

乾隆第四次下江南(乾隆三十年,1765 年,乾隆帝 54 岁)

乾隆帝陪皇太后从京师出发,历时 95 天。重点视察了江南的水利工程和河防设施。在苏州乾隆与陈氏相遇,当地官员找来美女为乾隆献舞,其中扬州女子陈氏也在舞女之中。陈氏的美貌吸引了乾隆,酒过三巡后,乾隆向官员询问陈氏的出身,当晚官员便将陈氏送到乾隆寝宫。

乾隆对陈氏非常喜爱,想将她带回皇宫。这一事件引发了后续皇后乌拉那拉氏与乾隆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