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章 投稿寄信(1 / 2)1988:乡村教师的文娱之路首页

四天后,周青终于攒出了五万字的稿件。

原稿自然是不可能寄出的,不说可能出现的遗失问题,单说原稿上很多涂抹修改的痕迹,让编辑看了就会丢失很多印象分。

这就和上学时考试写作文一样,卷面整洁的试卷,老师看着心情愉悦,也会愿意多给一些分数。

又花了三天时间,周青用复写纸将稿件工工整整誊抄了两份,稿件上还附了一串电话号码和声明。

电话自然留的是黄秋菊家里的电话,至于声明,则是希望过稿后编辑能通过这个电话通知自己。

稿件足足五万多字,即使周青用白纸写得紧凑,依然用了厚厚一摞纸,一般信封自然是装不了的。

周青抄下杂志社联系方式后,便带着稿件骑车前往青石镇邮代所。

青石镇是云山县下辖乡镇,镇上并没有正式的邮电局,为了方便下面村子收寄信、订阅报刊方便,县邮电局就在各乡镇设立了邮代所。

每个邮代所只有两名邮递员,没有正式编制,负责所属乡镇的信件分拣收发服务,如果想要其他服务比如发电报打电话什么的,依然要去县邮电局。

每个村子村委会都有信箱,每十天左右,邮递员就会下乡送收信件,周青算了算日子,等邮递员下次来周家村还要一个星期。

他自然不愿意再多空耗一星期,所以干脆亲自去邮代所一趟,节省一下时间。

骑着自行车,二十分钟后,周青便来到青石镇。

邮代所并不在镇主干道上,而是位于镇东南角一条小道上,也算是相当偏僻了。

周青对于邮代所很熟悉,因为他以前给周蓉蓉寄信经常来这里。

熟门熟路来到镇东南角,远远就看到路边一间小屋,墙外面都刷了白灰,很是惹眼,屋前还种着两棵柳树,一个绿色的邮筒就竖在其中一棵柳树下。

小屋门口竖挂着一个木牌匾,匾上写着【青石镇邮政代办所】八个黑字。

将自行车停在邮代所门口,周青拿起装信件的提包就走进门里。

里面陈设挺简单,两张老旧桌子拼在一起就是柜台,后面靠墙放着几排木架子,架子上放着信件包裹。

每个架子一侧都还贴着白纸,白纸上有粗糙的毛笔字,都是青石镇各个村子的名字,作为信件包裹分类项。

这简直和以后的菜鸟驿站也差不了多少了。

桌子前已经有两个人在排队办业务了。

两名邮递员在桌子后面,年轻的一个看起来也就三十来岁,正在给排队的人办业务,另一个年长的起码五十多了,抱着一包信件分类挑拣。

看到周青进来,年轻邮递员侧身看了一眼,询问道:“寄信吗?寄信的话放外面邮筒里也行的。”

“不是,寄点别的!”周青摇摇头。

听周青不是来寄信的,邮递员哦一声便收回目光,继续给排在前面的人办业务。

排头的人是个中年妇女,听她和邮递员的内容,应该是给亲人寄东西的。

她好像不认识字,邮递员一边询问她信息,一边帮她填单子,说话语气颇有耐心。

几分钟后,中年妇女终于把业务办完,擦一把汗对邮递员感谢道:“谢谢小同志啊!”

“嗨,谢啥,为人民服务嘛!”邮递员呵呵笑笑,又对排在后面的人招招手。

就这服务态度,就让周青很是感慨了一番!

等到第二个人也办完了业务,总算轮到了周青。

周青打开提包,将厚厚一摞稿件放在了桌子上。

邮递员看到这么厚的一摞纸顿时愣了下,抬头看看周青道:“你这不是信吗?这很超重啊!”

周青笑笑,解释道:“不是信,是给杂志社投稿!”

“投稿?”

话音刚落,这邮递员就惊讶出声,连看周青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就连那名分拣信件的邮递员也停下手里的工作,好奇地凑了过来,看着桌子上的稿件喃喃道:“乖乖,这么厚,这得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