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黎明的回响(1 / 2)轨道黎明首页

2024年9月10日,清晨的佛罗里达,老头子霍恩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门前的藤椅上,端着一杯刚泡好的咖啡,望着远方的海平线,思考着这一天的安排。他随手打开手机浏览新闻,一条消息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

“北极星黎明号今日发射,开启人类首次商业化太空行走。”

彼得皱了皱眉,点开了这条新闻。屏幕上,电视主持人的语调充满兴奋:“今天,肯尼迪航天中心将见证历史性的发射,四名平民宇航员即将乘坐SpaceX的‘北极星黎明号’飞向太空,进入地球辐射带,并进行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霍恩愣了一下,尽管他对太空探索并不特别关心,但商业化太空行走这个词还是让他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思索。

他轻轻抿了一口咖啡,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很多问题:这些人到底是谁?他们会成功吗?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自从SpaceX开始这些大张旗鼓的计划以来,普通人真的离太空越来越近了吗?

他回头望向客厅,檀香木的置物架上摆放着一艘精美的航天飞机模型,这是老霍恩送给他孙子的十岁生日礼物,他对航天和太空不感兴趣,因为这些“不属于他们这一代”,只是因为孙子喜欢。此时这架航天器的主人正咬着面包,嘴边还沾着刚喝了几口的牛奶,匆匆地冲出家门。

”早,爷爷!哦,校车已经来了,拜,爷爷!“说完男孩奔向街对面。

老人看着远去的校车,想着要不要等孙子下午回来跟他说说这件新闻,他应该会感兴趣。毕竟老霍恩是越来越能感受到代沟的存在,不仅仅和孩子,还和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光是手上的智能手机他就花了一年才真正掌握。

他整理回思绪,重新聚焦到屏幕,“SpaceX…”这次他轻轻念了出来,之后划走继续点开另一条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新闻。

此时,在佛罗里达的另一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控制室里,所有人都在为这场发射做最后的准备。巨大的屏幕上,复杂的轨道数据和飞行参数不断更新着。控制室里静得出奇,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倒计时钟上。

“引擎准备就绪。”地面指挥官麦克斯韦尔的声音低沉而平稳。

技术员们紧张地监测着数据流,“燃料注入完成,一切正常。”

麦克斯韦尔点了点头,发射进入倒计时。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飞行,更是一次全世界的注视与期待。

在发射台周围,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观众们早早就等候在那里。发射时间一推再推,但没有人愿意错过这场载入史册的太空旅行。人群中,有人举着相机,有人用手机直播,更多人则只是屏息静待,盯着那壮观的火箭发射台。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航天迷们通过屏幕注视着即将开始的旅程。对于这一时刻,社会反应不一。美国国内,科技爱好者们充满热情地讨论着北极星黎明号的潜力,许多人认为这是人类进军星际社会的必经之路;但也有许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富人们的豪赌。

社交媒体上,争论也在发酵。欧洲的媒体界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则显得更为保守:许多专家警告道,商业太空旅行的风险不容忽视,人类还没有为太空中的长期生活做好完全准备;俄罗斯宇航局(Rosos)的发言人则更为直率:“私人公司主导的太空任务是一种趋势,但我们不应忽视其背后的利益驱动。真正的太空探索,仍然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更有航天专家表示,SpaceX的计划只是一次昂贵的表演,他们怀疑这场飞行是否真的能带来技术上的突破。

美国华盛顿一家咖啡馆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新闻画面,主持人激动地介绍:“这是自阿波罗计划以来,人类首次进入如此深远的太空区域。四名私人宇航员即将开启历史性的太空行走,他们将穿越范-艾伦辐射带——这一被称为‘宇宙屏障’的神秘区域。北极星黎明号的成功,将标志着太空旅行进入商业化的全新时代。”

几个顾客坐在电视前,神情各异。一位年长的男子喝了一口咖啡,眉头微皱:“私人公司送人上太空?这事儿听起来就不靠谱。”

旁边的年轻人不以为然地笑了笑:“你落伍了吧?这不就是未来吗?马斯克早就说了,人类总得离开地球。我们迟早要学会在外星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