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长篇小说)袁竹著第六十章(1 / 2)大唐诗祖陈子昂首页

698年的秋天,对陈子昂而言,确是一个充满转折意味的季节。四十不惑之年,他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面对着内心与外界的双重抉择。在这个收获与反思并存的季节里,他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向朝廷递交了辞呈,理由是侍奉年迈的父亲,但谁又能说,这背后没有藏着他对仕途疲惫的一丝逃避呢?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当陈子昂满心以为可以就此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田园,享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自由时,武则天的“带官取给而归”的批示却如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照亮了他复杂的心境。这不仅仅是对他过去功绩的一种认可,更是将他与朝廷之间那根无形的线拉得更紧了。他虽身在江湖,却发现自己的心依旧被庙堂的种种所牵绊,难以真正割舍。

这份羁绊,对于陈子昂而言,既是荣耀也是负担。它让他感受到了自己价值的被肯定,也让他不得不面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官场的纷扰,但那份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以及内心深处对武则天的感激与敬畏,又让他无法轻易放下手中的一切。于是,陈子昂带着官职开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699年初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陈子昂终于带着家眷,踏上了归乡的路途。他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释然,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射洪县武东老家,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武东山,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小山,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陈子昂这位诗人隐士准备的避风港。山峦叠嶂间,隐藏着无数家族的记忆与荣耀,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当陈子昂终于卸下官场的重担,选择归隐于此,这座山便以它独有的方式,温柔地接纳了他。

山间,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它们或绕过青石,或穿过密林,最终汇入那条蜿蜒流淌的涪江。水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悠扬的自然之歌,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的烦恼。陈子昂常常漫步于这山水之间,听着溪流的低语,望着远处的山峦起伏,心中那份曾经的壮志凌云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淡泊明志的宁静与超然。

山脚下,是一片广袤的冲积坝子,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这里是陈氏家族世代耕耘的地方,也是陈子昂成长的摇篮。这片土地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陈氏子孙,更见证了陈子昂从青涩少年到壮志青年,再到淡泊隐士的心路历程。每当他站在坝子上,望着那片熟悉的田野和忙碌的农人,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无悔与坚定。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陈子昂决定重新开始。他亲自选址于武东的西山之上,那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他雇佣工匠,修建了十多间简陋而温馨的茅屋,既作为居住之所,也是他与家人共度时光的小天地。每一根茅草,每一块石头,都凝聚着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在茅屋周围,陈子昂开垦了几亩园地,栽桑种药,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春日里,他亲手播下希望的种子,看着它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夏日里,他顶着烈日除草浇水,汗水浸湿了衣背,却也收获了满园的绿意盎然;秋日里,他采摘着金黄的桑叶和成熟的草药,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冬日里,他则围炉夜话,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静候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在隐居的日子里,陈子昂的生活变得简单而纯粹。他不再过问朝堂之事,不再为仕途奔波劳碌,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读书与耕种之中。他沉浸在书海之中,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汲取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他也在田间地头劳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苦,却让陈子昂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自由。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权势与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他开始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时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这十余间古朴的草屋,它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遗落的一抹温柔,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草屋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岸边柳丝轻拂,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正是这片被世人遗忘的净土,成为了陈子昂寻找心灵归宿的避风港。

陈子昂选择了这条归隐之路。他不再是朝堂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壮年,而是化身为张家湾中的一名隐士,每日与草木为伴,与山川对话,找寻着那份久违的宁静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