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1 / 2)除灵者传说首页

我继续说道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述,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因大悲愿力,现作菩萨。经云:“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8唐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也说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并且释迦如来曾是他的弟子:“我念往昔时,观自在菩萨於我前成佛,号曰正法明,十号具足。我於彼时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

9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四第五十四:“尝见一说,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人为宣律师说。”

10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二十九卷,南宋隆兴二年1164祖琇撰,续藏1512。

11汉语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

12在早期的佛经中,多直接自梵语“alkieara”音译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竺法护和尚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

13传统上以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当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故当时将“观世音菩萨”改称为“观音菩萨”,但其实“观音菩萨”只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唐代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lkias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证实了他的说法。“娑伐罗”sara,意思为“声音”,alkiasara可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因此,观音菩萨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称。

14郑僧一著,郑振煌译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中说:“太宗于西元626年被立为王位继承人时,他的父亲下令禁止世和民两个字合并使用,但可以依礼分开使用而且,上述规定也只限于官衔、公私文书及人名。西元650年,过份热心的太宗之子高宗继位,又把民部改称户部但当西元679年,把世尊代以圣尊、世界代以生界的最胜陀罗尼经初译稿,呈献给高宗时,高宗读后说既是圣言,不必避讳。因此又恢复到原来的名词世尊和世界。”

15根据宋代玄应的说法,这可能是来自於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旧译观世音,或言光世音,并讹。又寻天竺多罗叶本,皆云舍婆罗,则译为自在。雪山以来经本,皆云娑婆罗,则译为音。当以舍、娑两声相近,遂致讹失。”

16楞严经:“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17悲华经:“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18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阿缚卢枳低湿伐逻,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逻”,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

19参阅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八编134体念观音菩萨的精神

20参阅印顺法师妙云集

21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说:“从此西方,过二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三乘圣众充满,其中有一生补处大士,名观世音自在,久植善根,成就大悲行愿,今来此土,显示往生净土本末因缘。”

22旧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曰:“于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萨名观世音。”

23新华严经入法界品曰:“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

24探玄记十九:“光明山者,彼山树华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门示现。此山在南印度南边,天竺本名逋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又十一面经在此山说。”

25千手经曰:“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

26大唐西域记卷十:“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伽山,山径危险,巖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山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