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脾气,一个人一个秉性,铁山不讲情面,人如其名,铁面如山,杨凡也不好多说什么。
回到帐中,杨凡便把李肃招来,两人商议了足足三个时辰。
最后杨凡决定,从今往后,凡是年龄低于十五岁的,编入后备军,暂时不必冲锋陷阵,不用夜间站岗守卫,等年龄到了15岁,才可以进入正规军。
商议完之后,李肃发现杨凡愁眉不展,似乎心里憋了一股怨气,忙问道:“主公,你在为何事发愁?难道还在生铁山的气?”
杨凡摇了摇头,用鼻子哼了一声:“还能因为什么,几万大军无处容身,处处看别人的脸色,换了你,岂能甘心。”
虽说,杨凡对郭太极力奉承,不惜拿出一半的钱粮送给郭太,可杨凡心里,也实在不好受。
李肃劝道:“主公,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都有过人的心胸和气量,能屈能伸,方为英雄,昔日高祖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起兵之后,在项羽面前,也是百般忍让,时刻如履薄冰,结果最后,垓下之战一战灭了西楚霸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更是忍胯下之辱,与之相比,些许不顺心之事,又算的了什么呢。”
杨凡点点头:“我明白,那就再让郭太猖狂一段时间吧。”
白驹过隙,时光流转,不知不觉,过了一年多。
这期间,杨凡屡次率军出征,先后扫荡了几个县城,抢夺了许多钱粮辎重,每次他都拿出一半,送给郭太,郭太对杨凡的印象大为改观,暗暗放松了警惕。
除此之外,黄巾兵日夜操练,军队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战斗力与日俱增。
附近村镇的百姓,杨凡不仅没有骚扰,还频频救济,有病的也及时给予治疗,有不少人受杨凡感化,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壮大。
凡是其中有能力,有潜力的,都编入了黄巾力士营,充作杨凡的亲卫军。
公元186年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气刚一转暖,胃口渐长的杨凡,把兵锋指向了闻喜县。
天刚一放亮,两万大军便围住了县城。
之所以胃口变得越来越大,因为这一年多以来,尽管杨凡在河东非常活跃,几次攻略城县,朝廷却无力派兵征剿。
现在朝廷的精力,都放在了关中和凉州,皇甫嵩出兵平叛,战事并不顺利,甚至中间,皇甫嵩因战事不利还被灵帝降了职。
朝廷无兵可派,河东太守更是束手无策,只能严令各地严加戒备,坚守不出,即便杨凡大摇大摆在城前经过,也没人有胆出城迎战。
本以为,闻喜县唾手可得,可守城的军卒却无所畏惧,短短不到一个时辰,守军便增加了一倍,城墙上还出现了不少世家私兵和百姓的身影。
“嗯?”杨凡骑在马上,越发感到吃惊。
本以为兵临城下,守军会惊恐惧怕,吓的不敢抵抗,想不到,闻喜县守备丝毫不乱,很快,便有人将大量的守城器械运上了城墙。
“三弟,没什么好担心的,就算他们有准备,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