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章 忙碌新年(1 / 2)回到古代开书院首页

得知傅山长夫妇归来,李蕴两天之内备下二百两银子的厚礼,第三日登门,拜谢傅家的救命之恩。傅振羽在一旁瞧见,暗暗抹汗。

同样是救命之恩,仓子坚对于救了姐姐的牟家……

不提也罢。

李蕴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头,方借着傅振羽的手起身,同傅家夫妇说起了闲话。男女有别,不大会儿,傅山长推脱有事要离开。

“傅叔叔且慢,侄女今日过来,还有一桩要事。”叫住人,李蕴又同傅振羽道,“院试在即,且忙你的吧!”

明晃晃地撵人。

傅振羽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问李蕴:“要说我的亲事?”

李蕴再能干,这种事必然不及傅振羽。微红着脸,李蕴嗔了句:“知道还不快快退下!”

傅振羽这才在父母不满的目光中离开。

傅母很喜欢仓子坚,对李蕴是爱屋及乌,只不过这个屋,是仓子坚、李家,还有那张长长的礼单,三层叠加而成。但不管怎样,傅母在无意中促成了爱屋及乌,亲切地对李蕴道:“我那调皮的丫头,看着傻呵呵的,心里却是有数的。只看她同你亲近,便知大姑奶奶是个好的。”

李蕴谦逊道:“侄女是不是好的不知道,傅婶婶定是好的。去年子坚才从苏州回来,便叫我代父母为他提亲。不管从前,而今李家统共剩了弟弟一个,我们姐弟两个又不是那可以见光的人。叔叔和婶婶在这样的情况下允婚,才是顶顶好的人。”

真诚的口吻,感动的双眸,却又那样的沉稳。傅母说不出哪里不同,但只知道,说这一番话的李蕴很不同。下意识地拿出对待冉太太的劲头,打起十分精神应对:“大侄女不必客气,子坚是个好孩子。”

李蕴趁机道:“既是好孩子,傅伯母这是愿意将掌明珠许给我那不成器的弟弟了?”

掌明珠傅振羽、不成器的仓子坚,听听就好,万不可当真。但傅母知道自家事,她是必然说不出这样十分没道理的话。

更要命的是,傅母有种错觉。

便是这话原不大对,但从李蕴嘴里出来,就当是对的。

傅山长见媳妇气弱,少不得撸袖子自己,他问李蕴:“子坚年余没有消息,姑奶奶可否有他的消息?”

李蕴忙道:“之前才听到的信,害我父母、祖父之人已下狱。且陛下当年听了谣言,却只是让锦衣卫抓了我祖父,并没有怎样。是锦衣卫内里小人见利忘义,落井下石,假借圣旨抄了李家。但事实,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三司,都没有我父亲和祖父的案宗。”

这话傅母便听不懂了。

傅山长仔细顺了片刻,面露喜色,同李蕴确认:“便是说,李状元并不曾被列为犯官?”

“是。”

仓子坚,哦,不是李子坚乃至李家不是朝廷追捕的人,这真是太好了。欢喜过后,傅山长想起旧事:“这事不对。我救下子坚后的数月里,还有外地人一直在宿鸭湖畔晃悠。因怕那些人是追兵,子坚一整年没出过门。”

李蕴只问他:“傅叔叔可曾看到皇榜?”

“不曾。”

“这便是了。”李蕴理所当然地说着。

是什么?傅山长夫妇都是一样的目光,看着李蕴。

那求知的小眼神,叫李蕴一噎。

长姐如母就罢了,弟妹有什么不懂的,她可以教一教。可弟弟未来岳母这般眼神,她又能做什么呢?教弟弟岳母懂事?别闹了。没等弟弟岳母养好,到手的媳妇也没了。

可见傅氏两口子都不明白,李蕴只好解释:“若是朝廷的通缉犯,必有衙役追杀。可当时只有锦衣卫追杀我们,便说明并非圣令,要抄李家灭宗族。”

是么?

傅山长觉得事情应该不是这样的,可究竟是怎样的,他又说不好。

李蕴那里摸出揣在袖中的红纸,递给傅家二老,道:“这是子坚的八字,叔叔和婶婶可先找人算一下八字,若无碍,尽管使人去牟家说一声,节前过了小定才是。”

傅母满心欢喜地将人送走,比任何人都期待傅振羽出嫁。

秀才年终考核、院试接踵而至,南湖书院却因夫子大大有剩,而松快得很。傅振商入了书院,傅山长得闲则去水利学院听课。

日子如水流水,快得紧。

提花机做好后,傅大老爷和弟弟吃了顿团圆饭后,领了一台家去自使用不提。

腊月初六,郭丞的儿孙抵达南湖书院,又有一番热闹。

腊月初七,傅振羽进城,去给章家送礼,其他礼倒普通,只刊印出来的夫子教材,章知府拿到后就开始若不是章夫人喊他用饭,他还不舍得放下。

章知府的回礼,非常贴心。

赵麟之父赵树生,提前结束了流放,跟着傅振羽回到南湖书院。已成为禀生的赵麟,望着瘦了、老了许多的父亲,满是心疼。少年红着眼睛,骄傲道:“爹爹好好养身体,以后家里有我。”

“好,好。”

赵父痛哭流涕,除了好,再也说不出旁的话来。

赵母带着女儿赶来,一家人团聚一起,给傅山长夫妇磕头后,回自家过节不提。

腊月二十,南湖书院正式放年假。

来年除了会试大比,没有旁的考试,南湖书院定了二月开学。

年前,傅振羽和仓子坚的婚事,在李蕴的主导、傅家的配合下,六礼过三,三书有二,聘书和礼书已完成。这些原本就不用婚姻的当事人操办,但傅振羽因为仓子坚那里还没有消息,过的十分不真实。

顾夫人过寿之际,没有邀请外人,傅振羽的礼却没落下。

除了府衙、县衙、傅加宗族,还有府学那里吴教授的年礼,均是二百两以的年礼。其他的官员,凡是能送的,也都是百两银子。杂七杂八下来,只送礼就花了两千两银子。

不说傅母,便是傅山长都颤巍巍地问闺女:“送礼要送这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