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顾家父子这招先声夺人走得很高明,逼迫得宁惑点头也不是,摇头也不能。
宁惑一党,应该是常永林为首一党的先生们强词夺理,质问顾家父子哪来的颜面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意图模糊事件的本质。
宁惑面上的为难与担忧非常的应景,并不直接拒绝,也没有正面答应。他在思量,想等站在他一边的书院先生败阵再出面。
宁祁最是了解宁惑,一看就知道宁惑跟这件事脱不了关系。他失望伤心,又不能拆自家祖父的台。
身为宁惑的孙子,他要是当着众学子先生的面揭底,那他就是大不孝。
哪怕站在了正义的一边,也没人会赞他一声好,反而会拿他的不孝当说辞。孝道至上的年代,不孝的人到哪里都会被人指点。
但他的良心不容许他坐视不理,他的情感驱使他无论如何不能让顾家的人无辜受害。
他站出来主张:“若是书院里的学子过半人数认同顾家的主张,那么就请山长点头答应吧。”
红衣温骏跟蓝衣郑霆随声附和,一时间站在顾家这一边的学子也都起哄,要求将决定权交到学子们手中。
宁惑面色不变,但眼神却有些幽深,看向常永林。他这是在给常永林传递信息。
事情是常永林惹下的,该怎么收尾就看常永林自己的了。
身为书院的山长,宁惑深知学子们的影响。这件事一个办不好,别说他这个书院山长了,就是他们背后的张相爷等人也别想好过。
这件事办得并不高明,宁惑做出了抉择,不打算蹚这趟浑水。常永林惹出来的乱子,就由他本人自行承担。
于是宁惑在常永林意外的注视之下,全了书院书生们的请求,让书生们投票裁决。
常永林一看就知道宁惑不会站在他这一边,当即豁了出去,嚷道:“那就当场决定。在场的学子若是愿意由书院自行调查此次事件的,就站到顾家那一边。反之,则站到本公子身后。”
书院派首领,书院的经论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训导主任)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紧接着就是学子代表(也就是那时候的学生会主席),书院的斋长宁祁代学子们出面反对。
“在场的学子并非书院的全部学子,常公子莫不是忘了,为了进京参加科举,顺便代表书院跟着新皇去太庙祭拜,有两百多学子正在进京的路上。”宁祁觉得这一下足以拖延好几天,足够新帝得知顾家的情况,并作出决策。
顾家该何去何从,光指望他们书院里的学子远远不够。
郑霆嘲讽的看着宁祁,眼神无比的幽深阴翳。但他却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宁祁,顺道拉了温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