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2)(1 / 2)造士首页

初一办公室的桌子除了魏静的办公桌单独摆在最里面的拐角处,抬头便能看到全办公室的情况外,其余的桌子分两拨摆放。魏静前面,办公室中间从右到左摆了六张办公桌,三张朝北,三张朝南,六张桌子紧紧挨在一起,在办公室中间形成大大的一字。魏静的左边,也就是靠东的墙角处摆了三张桌子,形成一个品字。办公室的门开在靠东墙处。这样,进了门,中间的空地就不多了。空地中间架了铁炉子,冬天用来生火取暖。地下有个大大的用铁皮做的炭箱,用来盛炭。到了冬天,负责送炭的老头为了省事,每次把炭箱堆而满满的,还要往地上堆近乎一炭箱的碳。办公室中间的空地几乎就成了火炉和煤炭的地盘了。

有件事是必须要说的。因为随着国家的发展,基础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的不断提升,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没有平房了。所以现在乃至以后的学生大概无法想象从平房里出来的学生经历过的困难和趣事了。我在这里特别记下来,算是对经历过那段学生生活的一种特殊记忆吧。

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平房取暖都要靠火炉。每年到了冬天,总务处早早就准备好了火炉子和烟筒。火炉子是铁做的,下面有三个脚,中间大肚子,大肚子到了下面往回收,里面接近炉口处有三个爪,用来放炉盘子。关键就在这个炉盘子,必须与火炉子合套才行。但是每年过了取暖季学校都要把火炉子带烟筒都收回去,来年再领出来。这样火炉子和炉盘子就容易弄混,就不合套了。有的是炉盘子太大,放不进去,有的是炉盘子太小,架不在炉子里面的三个爪上。这两种情况都得调换。还有一种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居多,就是炉盘子能架进炉子里,就是小一圈,勉强放上去,点着炉子,加上炭,烧得正旺,炉盘子“哗啦”掉下去了。炭火连同烧烬的炭灰就全从炉口滚了出来。班里立刻炸开了锅。女生的尖叫声,男生的吆喝声,老师的怒斥声全混在了一起,跟着滚出来的炭火和炭灰热闹好一阵子。然后是有经验的男生或老师快速的把炉火掏净,再用两根炉勾子(一种用钢筋做成的一头是用来手握,另一头带直角弯钩,用来捅炉子里烧烬的灰。)小心而绝对有技巧的把烧得通红的炉盘子再搁在炉子里,架平了(用两根炉钩子把烧红了的炉盘子平平的架在里面绝对是一种经验和技巧,一般人做不了。反正我做过很多次,不是架不住掉下去了,就是勉强架住了,往里一放炭又掉下去了。),再把滚出来的炭和灰分开,燃烧的煤炭用炉钩子拨到铁皮簸箕里,再倒在火炉里。倒的时候也有技巧,需恰好倒在中间,这样炉盘子才能稳在炉子里,稍有不慎,这头或那头用力大了,炉盘子很有可能又掉下去。这样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

掉炉盘子的事是那时老师和学生常遇的事。不定什么时候,有时是上课的时候,有时是下课的时候。有时炉子周围正围着一群学生,这时会像惊起一滩鸥鹭。有时老师正拿着课本站在炉子旁边边烤火边思考问题,这时总会被惊着,像青蛙一样的往旁边一跳,撞斜了跟前学生的书桌,撞乱了学生书桌上的铅笔盒。

这些都是有趣的事。

烟筒似乎没有炉盘子那么多趣事,不过也挺有意思。生火炉子要用到烟筒。没有烟筒,单一个火炉子是用不成的。需把烟筒一节一节接起来,从火炉子一直通到墙上的烟囱口。烟筒都是用铁皮做成的圆形筒子,大约1.2米一节,一端口径略小,一端口径略大,这样才能保证一节节捅进去,连起来。先是竖的跟火炉子的出口套上,直直的往上走大约两节烟筒的高度再套个直角,横的就到了烟囱口。办公室里因为是在地中间放置的火炉,通到烟囱口一般需要四节烟筒就够了。教室学生多,没地方摆,只好摆在门口,从前门通到后墙的烟囱口就需要八九节烟筒串起来。这么长的烟筒斜横在教室上面,中间需要三到四处捆绑固定。从顶棚上顺烟筒走向两边打眼儿,钉上钉子或拧上带圈的螺丝,再用细铁丝把烟筒缠绕几圈后拉到两边的钉子或螺圈上,拉紧了,固定烟筒。